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關系型社會而非完善的規(guī)則型社會,在對中國社會網絡的實證研究方面,劉軍的《法村社會支持網絡》對中國北方一個農村的社會網絡進行了整體性考察。張文宏主要關注北京城市居民個體網絡的《中國城市的階層結構與社會網絡》一書則得出讓我們感到驚訝的結論:我們所在的階層地位對我們各自的社會網絡有很大影響,而相對來說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個人特征對社會網絡的影響則不大。
對于更關注實務的讀者來說,最適合的讀物莫過于奇達夫與蔡文彬合著的《社會網絡與組織》,它綜合了社會學與管理學視角,對如何在組織研究中運用社會網絡方法的主要概念、方法和原理進行了精到的概述,并側重分析了微觀與宏觀層面的連接、網絡組織的靜態(tài)結構與動態(tài)演變、組織認知、戰(zhàn)略管理等實際操作中的關鍵問題。
追問“我是誰?”固然重要,但了解在整個社會網絡中別人如何看待你、如何對待你也非常重要。亞當·斯密曾說:“(跟我們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表情和行為……是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唯一的鏡子?!倍吕镞_在阿爾都塞葬禮上致辭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千張面孔?!笔堑?人類是群居的、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高等動物,關系是個體身份和創(chuàng)造力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對關系的研究,就是對人本質的研究。
(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張文宏:《中國城市的階層結構與社會網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馬汀·奇達夫、蔡文琳:《社會網絡與組織》,王鳳彬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本文發(fā)表于《第一財經日報》2007年11月30日D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