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70后、80后、90后成長起來的年代,還有人記得雞毛上天、窮棒子辦社的故事嗎?全世界都是與時俱化,昨天已經古老,但中國的變化未免忒猛、忒大發(fā)了些。我認識一位定居美國的華人女作家,從1980年相識,至今已有31年,31年來,她的住房、地址與電話號碼從來沒有變過,而我的在國內的親友們,沒有一個人是這樣31年如一日的。
1949年到1952年,那是勝利和高歌的年代,到處是看得見的勝利、力量、歡呼、鐵樹開花、翻身道情、打到南京去……到處是所向無敵的信念與無堅不摧的鐵拳。
1953年到1956年,是希望和咬牙的年代、山河由我重安排的年代。提出了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經濟秩序正在改變,社會主義說來就來,說成就成,毛主席揮動巨掌,指到哪里勝到哪里,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從此我們已經是最先進最公正最幸福最有效率的社會主義國家了。以《農業(yè)發(fā)展綱要》為例,如果不是合作化的大功告成,怎么可能制定這樣的《綱要》?小農經濟,汪洋大海,誰管得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社會主義來得太容易了,說來便來了社會主義以后,一切還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這又影響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尊崇。早也盼,晚也盼,敢情幾句話一說,咱們的社會就成了社會主義呀,還是一樣的貧窮,還是一樣的水平,還是一樣的寒酸……唉。
而且我其時屢屢聽到一個說法,將中國農村的合作化與前蘇聯(lián)農業(yè)的集體化比較,前蘇聯(lián)那邊,一個集體化造成了多么大的生產力的破壞,農民對私有財產的無保障感,引發(fā)了宰殺牲畜、撂荒土地,乃至富農的暴力反抗。而中國呢,一邊搞著合作化一邊是農業(yè)豐收,缸滿瓢溢,豐衣足食。毛主席甚至指出有人反映哪里哪里的類似“涮羊肉”的菜肴,不好吃了,這絕對不行,合作化了也還要保持各種名菜名點的好口味,真是英明到家了!
然后傳出,以出產酸梅湯著稱的信遠齋食品店,恢復了酸梅糕的出產,說是周總理的指示,他年輕時在天津吃過酸梅糕,在他的親切關懷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照舊吃得到老牌桂花酸梅糕。主席和總理,你們也太辛苦啦。
事無巨細,都要領導操心。莼菜湯也是總理關心過才在北京的宴席上出現(xiàn)的。和平門烤鴨店也是。更不要說許多大事了。
將來的人也許責難上個世紀50年代干什么事都高度地意識形態(tài)化與政治化。但我想起來仍然不無興奮。1955年、1956年冬,全國開展了除“四害”的大行動。這也與《綱要》有關,要消滅蒼蠅、蚊子、老鼠與麻雀“四害”。(后來把麻雀改成了臭蟲。)
此前已經有一個口號,叫做愛國衛(wèi)生運動。事情應該從1951年,中朝軍隊宣布在朝作戰(zhàn)的美軍使用了細菌武器開始,我們國內大力開展了愛國衛(wèi)生運動。舊中國為國際社會所詬病的事情之一,是國人的衛(wèi)生狀況不佳。把打掃衛(wèi)生政治化的結果是那些年確實改善了我國的公共衛(wèi)生狀況。這種衛(wèi)生運動中,包括消滅蒼蠅蚊蟲。甚至于發(fā)生過小學生上繳蒼蠅頭蒼蠅翅膀來記錄成績的事兒。至于把麻雀也放到“四害”中去,是《綱要》制定后的事,我想毛主席肯定是從湘潭的農家生活中,從小就認定了麻雀會吃谷物,是侵犯了農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