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盧梭與中國(1)

馬克思的事業(yè) 作者:韓毓海


勞動成為“雇傭工人”的生存形式,而教養(yǎng)的“占有”則成為“有教養(yǎng)者”的特權。

精神哲學根據(jù)其神學起源對自然科學和由自然科學促成的工業(yè)一無所知,也沒有認識到,人在工業(yè)勞動中物化了自己,卻沒有積極地表現(xiàn)自己。

——卡爾·洛維特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在盧梭看來已經日益腐化,而且即將走向衰落和崩潰。

盧梭預言清王朝必將垮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第一,中國竟然按照一個人是否能寫得一手好文章來選拔官吏;第二,中國普通百姓缺乏讀寫能力,在中國,文化是一種特權并與勞動和勞動者相對立,這就是為什么這個發(fā)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國家,文化的傳播和普及程度都落后于歐洲,換言之,一個由少數(shù)人壟斷著文化知識的國度絕非戰(zhàn)無不勝。

盧梭這樣說:

我們?yōu)槭裁匆竭h古的時代去尋找事實的證據(jù)呢?其實,可靠的證據(jù)就在我們眼前。在亞洲有一個領土廣袤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只要文章寫得好,就可以當高官。如果科學可以使風俗日趨純樸,如果科學能教導人們?yōu)樽鎳餮獱奚芄奈枞说挠職?,中國人民早就成為賢明的、自由的和不可戰(zhàn)勝的人民了。如果他們不是滿身惡習,如果罪惡之事在他們中間不是司空見慣,如果大臣們都有見識、法律都很嚴明,如果這個龐大帝國的眾多居民能保證自己不受愚昧和粗野的韃靼人的羈軛: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國家的那些飽學之士對它又有什么用處呢?他們滿身的榮譽能給它帶來什么好處?讓它處處都是奴隸和壞人嗎?

清王朝固然在經濟上是首屈一指的,固然在文化和藝術上也是領先于世界各民族的,但是,這種令人驕傲的文化卻與現(xiàn)實的生產活動無關,中國士大夫文化鄙視勞動者,因此,它就不能發(fā)展出歐洲那種立足生產實踐又推動生產發(fā)展的科學。

自漢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以來,中國即以周之“文飾”教育選拔社會精英,魏晉尚清談文辭,至南朝梁武帝,則開創(chuàng)了以“詩文取士”的先河。隋朝立國,即看到這“重文”之弊,《資治通鑒》說:

魏之三祖,崇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jù)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于是閭里童昏,貴游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以傲誕為清虛…緣情為勛績……構無用以為用也。

李諤的這番話非常著名,只是他雖看到了問題,卻不能糾正,而唐開“文辭進士科”,則進一步助長了虛文作風,可見風氣既成,如江河日下,非有大力,實難以變革。

在這個意義上,盧梭的觀察同樣是敏銳的,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那種士大夫文明,從本質上說,如果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便是把人民培養(yǎng)成奴隸和鄉(xiāng)愿的工具。

李諤所謂“未窺六甲,先制五言”,是指孩子還沒有學會數(shù)數(shù),便先學作詩,而這也便是盧梭這樣沉痛地說道的:

你們的孩子不會說他們自己的語言,但卻能說在任何地方都用不著的語言,會作一些幾乎連他們自己也看不懂的詩。孩子們不僅沒有學到區(qū)別真理與謬誤的本領,反而學會了一套善于詭辯的技能,把真理與謬誤搞混,使人分不清真?zhèn)?。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正直,什么叫謙和,什么叫人道,什么叫勇敢,他們全然不明白?!白鎳边@個親愛的名詞,他們充耳不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