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話:從民族到國家(3)

何謂現(xiàn)代,誰之中國?——現(xiàn)代中國的再闡釋 作者:許紀霖 劉擎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談“民族”的時候要小心。在中文里面,ethnic和 nation這兩個詞都翻譯成“民族”。臺灣學者用“國族”這個概念表達 nation,似乎好一些。集體認同其實有不同的層次,最基本的是 race,生物學意義上的一種類別,然后是 ethnicity,一個比較持久的,擁有共同風俗、語言的共同體,再高一個層次是 nation,一方面跟語言文化有關(guān),但更重要的是跟政治有關(guān)。現(xiàn)在有些學者,比如姚大力的研究表明,在 race的意義上 “中國人”不是那么統(tǒng)一或同質(zhì)性的,也就是在生物學層次上幾乎解構(gòu)了“中國人”這一概念。而在民族的層次上,中國有諸多的ethnicities。那么這樣一個國家要達成統(tǒng)一,不能通過自然的演化來形成,它一定需要一個政治上的整合。而“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政治意義上的 nation,既聯(lián)結(jié)文化的傳承,又是一種政治的建構(gòu)。所以,我們談論的“現(xiàn)代中國”,它是一種歷史建構(gòu),與政治有非常大的關(guān)系。從晚清到民國,中國正是經(jīng)歷了一個政治建構(gòu)的過程,出現(xiàn)了新的現(xiàn)代政治想象,這是由于中國更深度地進入了世界結(jié)構(gòu)。我們面對著一群民族國家,使得我們不得不以民族國家的方式來想象自己和重新建構(gòu)自己。

瞿 駿:我覺得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是需要厘清的,我覺得,即使是所謂帝國與帝國之間可能也是有區(qū)別的。剛才劉老師提到帝國的松散治理結(jié)構(gòu),如果從松散的程度來說,可能中國并不是那么的松散。在我看來,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來描述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是有些問題的。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的研究對象基本是東南亞地區(qū),那些地方是從一個未開化的地方迅速地向一個民族國家轉(zhuǎn)型。所以,他覺得通過地圖測繪、大量印刷的報紙這樣一些方式能夠使它迅速地凝結(jié)成一個民族國家。而中國可能本來并不松散,它通過科舉考試、共同的文字、各地的儒生來聯(lián)結(jié),這種聯(lián)結(jié)可能是比較緊密的。所以,“想象的共同體”這樣的論述應用于中國是要相當謹慎的。同時,另外一些想象可能又是我們所忽略的,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我們看上去比較像一個民族國家的樣子,但是,根據(jù)張啟雄的研究,北洋政府對蒙古仍然采用冊封、覲見這些老辦法,用以前對待藩部的方式來維系一種松散的聯(lián)系。但是,到了 20世紀 20年代以后,民族自決這樣一套想象進來以后,整個問題就徹底變化了。但是,問題在于,民族自決這樣一套想象究竟是植根于民族國家的形式,還是世界革命的形式?它是以一種天下的方式,還是以一種國家的方式與中國分裂?這可能都是需要重新考察的問題,而且時間節(jié)點可能要有更細致的區(qū)分。而不能籠統(tǒng)地說這是一個由天下到國家的過程,或者說就是一個民族國家偽裝下的文明帝國。

陳 兼:重讀經(jīng)典很重要,比如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講的很多東西根本不能用“沖擊—反應”這種簡單的分析模式來概括。大家也都知道,費正清其實是做清史起家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寫了《美國與中國》,后來每十年就重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