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會想,既然《三字經(jīng)》是兒童啟蒙書,那它一定很低幼了,有什么值得講的呢?而且我活了這么多年做人的道理也知道一些,不需要從這本書里去學習了。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度纸?jīng)》的確非常簡明扼要,蒙童能誦,但簡單并不表示單薄。它以最簡潔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用心去閱讀,用心去體會,你可以從《三字經(jīng)》中學到歷史、典故、倫理道德,等等。我們只第一章3
錢說《三字經(jīng)》有一句一句地去讀,才能理解《三字經(jīng)》為什么能夠流傳到今天,才能夠理解《三字經(jīng)》對于中國人來講,特別是對于還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孩子們、還在追求自己“文化歸宿”的成年人來講,有著怎樣不可替代的意義。在《三字經(jīng)》看似簡單易懂的文字背后包含著什么樣的深意?它的魅力具體來說有哪些呢?《三字經(jīng)》開始的六個字大家都知道,即“人之初,性本善”,從字面意思看,就是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是善的,不論你是天子還是庶民,是山東人還是河南人?!度纸?jīng)》的不簡單,從開頭這六個字就能看出來。人的本性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傳統(tǒng),都繞不開人性論的討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人性善惡的討論更是豐富多彩。諸如在先秦儒家傳統(tǒng)當中,就有三派說法。一派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說法??鬃拥目捶ㄊ恰靶韵嘟曄噙h”,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都是差不多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的影響,差別慢慢體現(xiàn)出來??鬃釉谶@里并沒有直接說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只是強調(diào)了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性。一派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荀子的說法。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惡”,強調(diào)人性是與生俱來的、質(zhì)樸的一種自然屬性,“善”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還有一派是“亞圣”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并以此作為人們修養(yǎng)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依據(jù)。關于人性善惡的分野,中西文化就從這里開始踏上了不同的發(fā)展軌道。西方文化中有一個原罪的概念,認為每個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無罪的,上帝犧牲自己來救贖世人的罪孽。這種思想滋生了后來西方社會的運作體系——三權分立。不能把所有的權力交給某幾個人,因為誰都是有毛病的,應該相互監(jiān)督,彼此獨立。只有把管理的權力、運作的權力予以分散,創(chuàng)設出一套嚴格的制度來限制彼此,才能保證彼此的配合與公正。
再來看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主流,很明顯我們是崇尚“仁君”、“賢臣”的,也就是對位高權重者給予了很高的道德期待,也推薦那些才德兼?zhèn)涞娜瞬?。我們稱公務員為“父母官”、“青天”,對于這樣一些人,普通民眾首先預設了一個道德完美的形象,然后把自己的權利交付給這些人,與其說相信他們的職業(yè)素質(zhì),不如說相信他們的道德水平。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相信每個人天性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有覺悟,所謂“滿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成堯舜”。因為每個人都是自覺的,都知道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所以主要是教育、引導、培養(yǎng),而不是用制度去規(guī)范。
在儒家學派內(nèi)部,對人性善惡的看法并不統(tǒng)一,有的認為性善,有的認為性惡,也有的認為性有善有惡,而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由于人性問題復雜,“亞圣”孟子以大量理由來證明他的“性善論”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