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相關類型的一致性模式被稱為失調理論(dissonance theory),是指在人們的態(tài)度和行為之間的不一致性(Festinger,1957)。失調涉及一種令人厭惡的狀態(tài),當我們的行為同我們的態(tài)度不一致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狀態(tài)。失調造成一種心理緊張,人們在刺激之下通過對信息的選擇性關注避免這種心理緊張。一旦遭遇失調,人們就會受到刺激以緩解這種失調。比如,你正在節(jié)食期間吃了一大塊巧克力蛋糕。人們至少有三種可以降低失調的方式:他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在這個案例中,這種做法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已經吃了這塊蛋糕);他們可以使用一些認知策略,如平凡化(trivialization,比如,“即使我吃了一大塊巧克力蛋糕,也并不是真的那么糟”)或者信息扭曲(比如,42“巧克力蛋糕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他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比如,“我無論如何真的不需要節(jié)食”)。在典型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改變他們的態(tài)度來降低失調。
人們可以在不一致和不平衡的狀態(tài)中生活,但是他們不喜歡這樣。當不一致到達極端狀態(tài)的時候,它就會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比如,當你看重的某人和你最好的朋友不能相互容忍時,就是這種情況。個人可以通過信息處理來避免不一致性,并且他們可以通過改變最容易改變的事物來重建他們的認知系統(tǒng)中的一致性。如果我們的朋友對于民主黨的情感要弱于對這個共和黨政治家的喜愛,她就會改變黨派。如果不是這樣,她或者會為民主黨投票,或者會認為當時的情境只是一種例外現象(順便說一下,她要是為民主黨人投票,這就是政治社會化之力量的一種例證;我們將在第6章對此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