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效應,也稱樂隊花車效應,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時,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溜”。對從眾行為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一般有這樣幾種表現(xiàn)形式。
一是口服心服。表面服從,內(nèi)心接受。二是口服心不服,表面服從,違心從眾。三是完全隨大溜,談不上服不服的問題。就從眾心理的客觀影響來看,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主要看從眾行為的具體內(nèi)容。
某高校舉辦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fā)明的某種揮發(fā)性液體。在主持人將滿臉大胡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室里的學生后,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對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具有強烈揮發(fā)性的液體,
現(xiàn)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臺揮發(fā)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氣味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闭f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子,讓透明的液體揮發(fā)……不一會,后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后舉起了手。不到兩分鐘,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把大胡子和眼鏡拿掉,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說:“我這里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形象地說明了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并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氣味,于是舉起了手?! ?/p>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使人做出勇敢之舉;消極的從眾效應則會互相壯膽干壞事。有人正是利用從眾效應騙人,最生動的例子是玩“三張牌”,讓人押寶,猜紅桃A在哪里,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時總有三五個人搶著參與,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托兒”,也參加押寶。當然,結(jié)果肯定要輸——因為最初參與的三五人同莊家是一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