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由、民主與教育 (3)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自由教育既以自我為主要的對象,在方法也就不出兩句先秦時代的老話所指示的途徑,一是自知者明,二是自勝者強。先秦思想的家數(shù)雖多而且雜,在這一方面是一致的。明強的教育是道家、儒家、法家一致的主張。更有趣的是,西洋在希臘時代所到達的教育理想也不外這兩點。太陽神阿普羅的神龕上所勒的銘,一則曰“認識你自己”,那就是明,再則曰“任何事物不要太多”,如用之于一己情欲的制裁,那就是強。就今日的心理常識言之,自明是理智教育的第一步,自強是意志與情緒教育的第一步,惟有能自明與自強的人方才配得上說自由。認識了整個的世界,全部的歷史,而不認識自己,一個人終究是一個愚人;征服了全世界,控制了全人群,而不能約束一己的喜怒愛憎,私情物欲,一個人終究是一個弱者;弱者與愚人怎配得上談自由?這種愚與弱便是他們的束縛,束縛是自由的反面。話說到這里,我們口口聲聲說自由,實際上就講到了中庸。說到了自知自勝,也就是等于說自由教育的結(jié)果,不但使人不受制于本能,更進而控制一己的本能,以自別于禽獸??傊@些都是可以和上文呼應(yīng)的話。至于自明自強之后,再進而了解事物,控制環(huán)境,整飭社會,創(chuàng)導文化,所謂明明德之后,再進而新民或親民,那都是余事,無煩細說了。自求自得的教育,亦即以自由為目的的教育,大意不外如此。至于從事于教育的人,對青年所適用的努力,只能有側(cè)面啟迪的一法,而不容許任何正面灌輸?shù)姆椒ǎ嘧燥@然,勿庸再贅。

說了自由教育的對象與方法之后,再說幾句關(guān)于實際設(shè)施的話。人生的大目的,上文說過,是自由,是通達,是中庸。三事雖不失為一事,卻多少也可以分開了說。生活是人與環(huán)境綴合而成的。如果我們的論議著重在人,或人在環(huán)境中的所以自處,我們不妨說生活的目的是求自由或求中庸。如果我們比校的著重環(huán)境,或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那我們就不妨說,生活的目的在求通達。一個對外比較能通達的人,必然是對于一己的生活比較真能講求自由與中庸的人。如今說到實際而有組織的教育設(shè)施,我們的注意點當然是側(cè)重在生活比較外緣的一方面,我們就不妨更率直地說我們的目的在求通達。目前小學、中學、大學各級的學校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目的應(yīng)該在求各種程度的通達。但理論上的仍然是一事,實際的已然又是一事。我們今日所有一切學校教育不是不通達,便是似通達其實不通達,嚴格言之,似乎根本不以通達為職志,一切技術(shù)與職業(yè)教育無論已,就是大學教育也無非是造就一些專才,一些高級的匠人,西洋有此情形,效顰的中國自更不免有此情形。目前實際教育的危機,最迫切需要改革的一事,我以為莫大于此。西洋把近代連一接二的大戰(zhàn)爭歸咎到這種教育上的大有人在,我最近所選譯的赫胥黎《自由教育論》一稿,便是一例。舉世全是匠人,而沒有幾個通人,平時則為生計而錙銖必較,有事則操斧斤作同室之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下場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