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一個小故事看毛澤東

吳康民論時政 作者:吳康民


毛澤東去世已近35年,但對他有貶義的評論仍列為禁區(qū)。最近讀《走進毛澤東的最后歲月》一書,其中的一個小故事,讓人對毛澤東的“逆向思維”有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是根據(jù)一位在毛澤東身邊朝夕相處,與他度過最后歲月的女人孟錦云口述,由內(nèi)地女作家郭金榮執(zhí)筆的。這不是在香港出版的禁書,這本是堂堂正正由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公開發(fā)售的一本信史。

這本書對毛澤東晚年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思想狀態(tài)有細致的描寫。其中不在意地透露了毛澤東的“逆向思維”,他常常喜歡從相反的方面去思考,離經(jīng)叛道,標新立異。

兩個青年救美的故事

這里要介紹的一個小故事,是在毛澤東去世前一年,即1975年8月,他忽然動起看電影的興趣,看了一出香港鳳凰電影制片廠出品的越劇歌唱片:《云中落繡鞋》。

故事的內(nèi)容大致是:一個富有的員外的千金小姐不慎跌落后花園的枯井中,生命危在旦夕,員外貼出告示,誰能救出小姐,便把小姐許之為妻。有兩位青年同時應(yīng)召,商量好一個下井,一個用吊繩在上面照應(yīng),救出小姐后,隨小姐的意愿,想嫁給誰便嫁給誰。

于是一位用筐拴上繩子把另一位青年送到井下,先救小姐,再讓青年上來。在井外負責放筐下井的青年,在救出小姐后,為了獨占小姐,便狠心地不顧另一青年死活,并用大石堵死井口,便抱著小姐去領(lǐng)賞,成全婚姻美事。

在井下的青年叫天不應(yīng),加上井面蓋上石頭,只見黑茫茫的一片。但他卻手拿著小姐留下的一只繡花鞋,是小姐被往上拉時丟下的。

已婚嫁的小姐一夜忽作一夢,天上飄下一只繡花鞋,即是她在井下丟失的一只。夢中醒來,這位夢中的青年卻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

結(jié)局是由父親做主,趕走那位狡猾的青年,迎接這位死里逃出的青年。

至于井底的青年如何能逃出的,當然好人有好報,是神仙救他的。

毛澤東認同奸猾者

看完電影,毛澤東問看電影的人們,“你們說說看,兩位救小姐的青年,哪個好些?”

眾口同聲地說,當然是在井底的青年好啦,孟錦云更添上幾句:“還用說嗎?井上那個青年真夠壞的,他不僅貪人之功,據(jù)為己有,還陷害別人?!?/p>

毛澤東轉(zhuǎn)頭問另一位早期已在他身邊伺候他的張玉鳳,張說,“差不多,這是很明顯的道理,我不明白,您干嗎要問這么個問題?”

毛澤東說,“我和你們的看法不一樣,我覺得,還是那個井上的青年更好些?!?/p>

“為什么?”眾口同聲地問。

毛澤東答道:“那個井下的青年對問題的考慮太簡單,他缺乏周密的思考,他應(yīng)該想到井上的青年會使出這一招兒。還是那個井上的青年聰明噢!”

眾人還是不服氣,說井上的青年太奸猾,不老實。

毛澤東答道:“老實,老實是無用的別名?!边€說,小姐只有一個,他不害另一個,他能得到她嗎?

毛澤東的霸氣

這就是毛澤東!早在青年時代,他曾寫過一首《詠蛙》的詩,其中有兩句:“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17歲的毛澤東,便已顯出他的霸氣。

孟錦云的回憶說,毛澤東他“要發(fā)展,要改造,要出新”,對他締造的黨和國家,也“不惜打亂重來”,“來個天翻地覆”,“標新立異是他的性格特點”。

這正是毛一生主張與人斗,其樂無窮,提倡階級斗爭要日日講、月月講、年年講的思想根源。也是他在解放以后,發(fā)動一個個的政治斗爭,要打倒一切,直到“文化大革命”,要把與他同打江山的一些老同志清除掉。

張玉鳳對毛澤東的評價是:“他就是怪,你說是黑的,他偏要說白,他總喜歡對立”。

孟錦云說,“主席的看法,老和我們不一樣,這個人很怪”。

毛澤東的專權(quán),一言堂,“逆向思維”,終于為新中國帶來近20年的災(zāi)難。

研究毛澤東,這是一份可貴的材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