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丁·海德格爾 漢娜·阿倫特 卡爾·雅斯貝爾斯(2)

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 作者:馬克·里拉


近年來,她的捍衛(wèi)者們在作品中將她作為圣徒頂禮膜拜,因此在回應上也未見遲疑,但回應卻軟弱無力。此外,最重要的是,除了埃廷格教授以外,幾乎沒有人看過那些信件。在這個關頭,海德格爾和阿倫特的文稿管理人站了出來,同意發(fā)表他們擁有的全部信件,好讓真相大白于天下。由于海德格爾銷毀了阿倫特的所有早期信件,她也很少留有副本,這就造成了四分之三的信件來自海德格爾一方的局面。不管怎么說,這個工作還在繼續(xù)進行,并使得我們現(xiàn)在有了德文版的書信集,其編輯縝密,注釋甚是有用。 Hannah Arendt and Martin Heidegger, Briefe 1925 bis 1975 und andere Zeugnisse, edited by Ursula Ludz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 1998).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因為刊行的信件并不僅僅是將材料予以公示。書信集將海德格爾與阿倫特的關系放在了更具智識意義的、全新的背景下,呈現(xiàn)了他們之間的哲學友誼,以及與共同的朋友——存在主義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的友誼。在過去十五年中,已出版了大量阿倫特、海德格爾與雅斯貝爾斯之間的通信。阿倫特與雅斯貝爾斯的通信1985年發(fā)表于德國,英譯本是Hannah Arendt-Karl Jaspers Correspondence , 1926-1969 (Harcourt Brace, 1992)。海德格爾與雅斯貝爾斯的書信集是Briefwechsel, 1920-1963 (Frankfurt am Main: Klostermann, 1990),但頗令人費解的是,該書信集尚無英譯本。

1889年,馬丁·海德格爾誕生在巴登地區(qū)的一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梅斯基爾希。他從小的志向是做一名牧師,并在二十歲的時候決定去當耶穌會的見習修士。但是海德格爾的耶穌會修士生涯僅持續(xù)了兩周,就因為胸痛被送回了家。然而,他對宗教依然懷有濃厚的興趣,并于其后兩年在弗萊堡大學就讀神學,間或給偏保守的天主教期刊寫文章,抨擊所處時代的文化衰落。1911年,他的心臟出了問題,轉(zhuǎn)到了數(shù)學系,并開始自學哲學。

海德格爾與教會知識傳統(tǒng)的分離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遲至1921年,他還寫信給自己的學生卡爾·洛維特(Karl Lowith)說,他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個基督教神學者”。眾所周知,海德格爾跟隨現(xiàn)象學大師愛德蒙·胡塞爾學習,胡塞爾1916年來到弗萊堡實施他掃除哲學傳統(tǒng)中所有形而上學障礙的計劃。對于意識的哲學探討,胡塞爾希望賦予其新的嚴格規(guī)范,讓哲學“回到事物本身”;他最初對海德格爾是有所保留的,認為這個學生是天主教的思想者。然而,胡塞爾漸漸開始享受與海德格爾之間的長時間的哲學對話,在海德格爾服兵役期間,胡塞爾備感失落。海德格爾退伍回來后,胡塞爾聘請他做了私人助理,這一職務持續(xù)到1923年。在那段歲月里,胡塞爾與海德格爾之間宛若父子,年長的學者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著傳承薪火的弟子。

1920年,胡塞爾夫人介紹海德格爾給卡爾·雅斯貝爾斯認識,她說,海德格爾是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的孩子”。這是一次注定要改變兩個人生活的相遇。雅斯貝爾斯比海德格爾年長六歲,其時已是德國學術界的名人,他年輕時曾研習法律、醫(yī)學,并取得了弗萊堡大學心理學專業(yè)的任教資格。雅斯貝爾斯于1919年出版了成名作《世界觀的心理學》,這是一本奇特的、今天不會再有人讀的書,充斥著馬克斯·韋伯和威廉·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的術語,但也試圖用克爾凱郭爾和尼采的方式探討存在問題。

盡管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一樣對同時代的學院哲學家懷著幾乎無法掩飾的輕蔑,但這本書最終使雅斯貝爾斯獲得了哲學教席。兩位思想家很快找到了共同的興趣,那就是雅斯貝爾斯書中所稱的“極限情境”——在這些情境中,通常遮蔽我們的“存在”的云翳(clouds)消散了,我們驀然直面生命的基本問題,尤其是死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