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到了中方火炮的滋味兒,日軍開始改用飛機對五十八師的陣地進行轟炸。隨著戰(zhàn)爭的延續(xù),他們已通過空中偵察,基本掌握了守軍的陣地結構,所以這種轟炸還是有些準頭的。
轟炸持續(xù)了三天,飛機炸彈從早落到晚,幾無間隙,轟炸過后,方圓百里的地面上全都是一座座大坑。僅吳亞夫營,就死傷了十多名官兵,在后方三里地外的炊事班整個被端掉了,炊事兵一個也沒能活下來。
日軍估計轟炸達到了預期目的,即出動步兵攻擊。經(jīng)過這次轟炸,五十八師不敢再用火炮集中射擊了,怕被日軍的飛機或大炮鎖定目標后予以摧毀。一位中方師長說的很實在:“(動用火炮)不能勉強,我們是劣勢裝備,兩家伙打爛了,就沒有了?!?/p>
好在五十八師的戰(zhàn)斗力尚存,吳亞夫所在的三四七團3個營從三面出擊,再次擊退日軍的進攻,并且繳獲了整整一卡車的軍刀、迫擊炮和槍支彈藥。
日本人總想在羅店前線挑一個最軟的柿子捏。在五十八師這邊吃了癟,他們又趕緊掉頭朝向五十一師。9月30日,施相公廟一線遭到了當月最后一次強大攻擊。不過對付此類進攻,五十一師已經(jīng)相當有經(jīng)驗了,日軍離得遠,部隊就一彈不發(fā),以免無謂地消耗彈藥,只有當日本兵進入有效射程,才會予以料理。
施相公廟前沿的戰(zhàn)火一直燃到天明。五十一師拼盡了全力,營長劉振武以下五名軍官都在激戰(zhàn)中陣亡,通過浴血奮戰(zhàn),該師終于還是將日軍擋在了防守主陣地之外。
興登堡防線
觀察者的角度往往要比當事人宏觀和全面得多,因為他們可以看到整個戰(zhàn)場的形狀??栠d注意到,由于日軍占有炮兵和空中優(yōu)勢,中國防線的中心實際上一直在丟失,但這種丟失是一寸一寸的,也就是說并不足以撼動整體。
作為一個本身有作戰(zhàn)經(jīng)歷的美軍軍官,卡爾遜完全能夠分析出日軍為什么會在進攻上缺乏成效。若僅就搏命程度而言,日本兵是沒有什么話說的,卡爾遜甚至認為,戰(zhàn)場上沒有比日本兵更勇敢的了,這一點連中國兵都有所不及。日軍的癥結,主要還是指揮層缺乏變通和創(chuàng)造性,軍隊被訓練得過死過僵,士兵們只會按照固定程序打仗,當這一程序不起作用時,就不知道如何才好了。
日本陸軍在進攻時的公式,就是那個“一炸二轟三攻擊”。不是說不好,打個比方,如果七十四軍不修筑堅固陣地,它實際上是有效的。問題是人家已經(jīng)建好了防護掩體,并且知道如何在炮火停息后擊退你的步兵,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繼續(xù)重復“一炸二轟三攻擊”,就顯得有些過于腦殘了。
近代以來,日本能夠以亞洲國家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躋身于西方列強之中,緣于它在日俄戰(zhàn)爭中一舉擊敗了俄國。曾幾何時,日本的軍事機器也被西方認為難以對付,但現(xiàn)在卡爾遜不得不說,日軍其實只具備三流水準——以歐洲標準衡量。
三流的日軍能夠在中國耀武揚威,當然是由于中國軍隊的更加不入流。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淞滬戰(zhàn)場上防守者之頑強,同樣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充分說明,原本世人眼中孱弱不堪的中國軍隊已初步具備抗擊打甚至反過來打擊強敵的能力。
中國人到底還能堅持多久,已經(jīng)成為上海城里幾乎所有人的焦點話題??栠d佩服中國軍人的頑強,但他卻并不認為中國軍隊能夠長期堅守下去。在中方參戰(zhàn)部隊中,最早一批出戰(zhàn)的是德械師,就當時國內部隊的實力而言是最強的。接著是第十一師這樣的精銳主力,再便輪到了第七十四軍等初出茅廬的次主力。問題是,再再然后呢,該怎么辦?
在淞滬防線的背后,新的援兵還在不斷到來,但這些增援部隊顯然已不是防衛(wèi)的骨干力量。他們以新兵為主,盡管官兵們同樣充滿了抗戰(zhàn)熱情,渾身上下洋溢著民族自救的精神,然而缺少經(jīng)驗和訓練是他們的致命軟肋。畢竟,戰(zhàn)爭最終還是要靠實力來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