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過程與特質(19…

美國人眼中的國共內戰(zhàn) 作者:吳昆財


蘇聯(lián)在歐洲所采取與美國的互動關系,和它在亞洲的立場有所不同。蘇聯(lián)以主動的方式在歐洲發(fā)展,例如,它主動挑起柏林危機。不過,蘇聯(lián)在亞洲策略則是消極的涉入中國內政。而美國卻是延續(xù)戰(zhàn)時它在東亞的策略,積極希望在東亞建立一個親美的中國政府。總之,在美國外交政策的“歐洲第一”排擠效應下,忽略了中國甚至是亞洲遭受共黨赤化的危機。

(二)中國內部沖突加劇

從1947 年初馬歇爾離華回美之后,美國的對華政策出現(xiàn)重大的轉折,他了解到國共的和平談判接近全面崩潰的地步,雙方武力的沖突已不可避免。所以,美國政府要面對一項嚴肅的課題,即美國是否愿意為援助國府而涉入中國的內戰(zhàn)?美國必須同時考慮中共有可能在未來打敗國府占領中國。關于這一點,駐重慶總領事柯樂博(O. Edmund Clubb)在1947 年8 月28 日給國務院的報告中,就指出中共是有可能打敗國府。b 在1947 年之后,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國民政府的力量正在急遽的衰退。1947 年5 月30 日,美國駐沈陽領

事館就指出東北的危機:

過去兩個月以來,國軍之士氣加速降落……憤懟與失敗主義的心理,已在國軍各級官兵中普遍產(chǎn)生,進而出現(xiàn)叛逃的情事……共軍在數(shù)量上已取得優(yōu)勢……以國軍士氣之低落達于頂點,已足使共軍隨時可能攫取整個東北。

國府不只是在軍事上處于危境之中,即使國內經(jīng)濟上亦是岌岌可危。總之,中國這兩年的局勢發(fā)展令華府產(chǎn)生嚴重的危機感。

(三)對華政策的爭辯

這兩年的美國對華政策,總是在現(xiàn)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之間搖擺。在馬歇爾主導下的國務院,基于美國傳統(tǒng)對華政策和國際現(xiàn)實的考量,傾向不以武力援助蔣介石對抗中共。1947 年6 月20 日,遠東司司長范宣德的報告,就指明美國不宜直接軍援中國。質言之,美國國務院的對華政策是現(xiàn)實主義,加上傳統(tǒng)不干涉的原則。所以,當馬歇爾返美之后,即刻把派駐在華北的四萬五千名陸戰(zhàn)隊員,驟減至只留四千余名在青島。c 華府的企圖就是希望把中國內部的糾葛“中國化”,讓國共雙方自行解決彼此的糾紛。

不過與國務院主張的現(xiàn)實主義,同時存在的是理想主義?!抖鹏旈T傳》的作者麥克洛夫(David McCullough)對理想主義有一段描述:

廣大的美國人民對于中國有一分情感。數(shù)個世代以來,孩子們在上主日學校時,總是會順手奉獻一些錢,支持美國在中國的傳教活動。賽珍珠(Pearl Buck)描述有關于中國農(nóng)民的書籍,曾經(jīng)深探打動眾多美國人的心靈。

就是此種對于中國的理想主義色彩,促使美國政府不能輕言放棄中國。

中國集團是美國理想主義的代表之一,這個集團在美國擁有龐大的勢力,其成員涵蓋面非常廣泛,除國會議員之外,尚有商界、文化界人士。中國集團對于1946 年美國政府的對華武器禁運,感到非常的不滿,所以他們趁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進行時,不斷地在國會與社會大眾之中進行游說,制造援華的輿論,逼迫華府也必須給國府積極的援助,此外它亦不遺余力的替國民政府募集大批金錢。

就是因為杜魯門總統(tǒng)需要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士支持他的援歐計劃,同時,他也擔心一旦不給予中國援助,可能會妨礙到援歐計劃。此考慮下,杜魯門政府就在1947 年的“臨時援助法案”(Interim Aid Bill)中,同意對歐洲援助時,亦提撥六千萬美元給中國。

總之,1947 ~ 1948 年的對華政策,就在歐洲危機、中國內部沖突、以及對華政策的爭辯,三項原因交錯下,造成此時美國對華政策的舉棋不定。一方面,華府急欲脫離對中國的糾葛,另一方面又在外交策略和輿論的壓力下,逼使杜魯門必須援助國府,以安撫反對派人士。既然美國無法輕言脫離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可是它又不愿直接卷入中國內政的漩渦之中,所以在馬歇爾的主導下,國務院采取一項折中的辦法:決定使用有限度的,次要的方式援助國民政府,此亦成為日后兩年美國對華外交的基本策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