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在通道縣沒有北進,而是繼續(xù)向西前進,完全出乎蔣介石的預料。這一行動使蔣介石部署在湘西的幾十萬大軍完全派不上用場。
同時,這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毛澤東與博古、李德斗爭的第一個勝利。是長征途中轉敗為勝的起點!
劉伯承后來在《回顧長征》一文中還特別回憶了“通道轉兵”這一節(jié):
“這時二、六軍團為了策應中央紅軍,在川黔湘邊展開了強大的攻勢。蔣介石為了阻擋我軍會師,忙調(diào)重兵堵截、追擊。如果我們不放棄原來的企圖,就必須與五六倍的敵人決戰(zhàn)。但部隊戰(zhàn)斗力又空前減弱,要是仍舊采用正面直擊等戰(zhàn)法,和優(yōu)勢的敵人硬打,顯然有覆沒的危險?!?/p>
劉伯承一針見血地指出那種不能按毛澤東兵法中“避實就虛”的戰(zhàn)法是“等戰(zhàn)法”。
接著劉伯承進一步說:“正在這緊急關頭,毛主席挽救了紅軍。他力主放棄會合二、六軍團的企圖,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他的主張得到了大部分同志的贊同。于是,部隊在12月占領湖南西南邊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貴州前進,一舉攻克了黎平?!?/p>
劉伯承還感嘆道:“當時,如果不是毛澤東同志堅決主張改變方針,所剩三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p>
真是驚險呀,差一點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我威武紅軍在最危急的時刻被毛澤東的正確兵法拯救了。
《管子·制分》講:“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边@里講的正是凡進攻作戰(zhàn),打強點就會碰釘子,打弱點就容易成功。攻擊敵人的強點不克,其弱點也會變成強點;乘虛先擊破敵人的弱點,其強點也會變成弱點。
毛澤東對古人的各種兵法爛熟于心,他所提出的“通道轉兵”正應了《管子·制分》這一節(jié)兵法。
同樣《水滸傳》中有個浪里白條張順斗黑旋風李逵的故事。陸上交鋒,張順不是李逵的對手。張順為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誘使李逵到水中相搏,結果“黑旋風”的長處無處施展,被嗆得直翻白眼。這里講的依然是“知難而退,避實擊虛”的用兵之道。
在毛澤東眼中,李德指揮紅軍導致失敗的原因是:他不懂孫子兵法,不懂什么叫“聲東擊西”,也不懂“若與奪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他沒有讀過《三國演義》,連虛晃一槍,敗下陣來,賣個破綻,讓敵撞將過來的拖刀計、回馬槍都不懂。
從瀏陽文家市會議后向井岡山進軍到湘江之戰(zhàn)后的通道轉兵是毛澤東用兵史上兩個重要的轉折點。同時也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及中國革命事業(yè)的兩個重大轉折點。
它意義是深遠的、不可估量的、劃時代的,它不僅僅挽救了一支軍隊,同時也挽救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一個偉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