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yè)、農業(yè)、科技和國防"四個現代化",是鴉片戰(zhàn)爭以來我國各族人民的夢想,與人口的變動和發(fā)展有什么關系?按照批判新人口論推崇的勞動力不足、人口越多越好論,加快現代化進程就要不斷大量增加人口和勞動力。為馬寅初新人口論平反將這種顛倒的理論重新顛倒過來,指出由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對人口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盡量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者的技術裝備和生產的有機構成,實現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電氣化,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必然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有些部門如服務行業(yè)等,對勞動力的需求在總量上會有所增加,但是許多部門,尤其是直接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主要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會相對減少,并且有絕對減少的趨勢。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勞動力相當于第一、第二世界勞動力數量的總和,而現代化水平卻相去甚遠。所以,我國現代化對人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控制人口和勞動力的數量增長,同時要大力提高人口的質量,尤其是人口科學、教育、文化素質。
其三,關于人口與物質資料"兩種生產"。由于剛剛為馬寅初新人口論平反,心有余悸問題還沒有完全清除,人口理論研究還不得不求助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于是從馬恩《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尋找理論根據,特別是恩格斯的這一段話常被引用:"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頁。據此,提出并論證了物質資料生產是基礎,人口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同時人口生產也不是消極的,它可促進或延緩物質資料生產的觀點。結合我國實際,提出和論證了總體人口與生活資料,勞動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人口科學、教育、文化素質與經濟、技術進步,人口城鄉(xiāng)結構與產業(yè)結構等"兩種生產"不相適應的觀點,提出在大力發(fā)展物質資料生產的同時,努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調整人口結構,使人口生產同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
其四,關于適度人口論。適度人口(Optimum Population)是19世紀末期英國經濟學家坎南(Edwin Cannan)提出的,認為在一定生產發(fā)展條件下,存在一個適宜的人口數量,能夠保證按人口分配的收入最大化;超過或低于這個適度人口數量,按人口分配的收入就要減少。在此基礎上,道爾頓(Hugh Dalton)還提出一個數學公式:M=(A-O)÷O,其中O代表適度人口,A代表實際人口,M代表人口失調的程度。若M為正值,表示人口過剩;若M為負值,表示人口不足;若M=0,則為適度。后來法國人口學家索維(A Sauvy)發(fā)展了適度人口學說,提出和論證了經濟適度人口和實力適度人口:經濟適度人口,是取得最大經濟利益的人口;實力適度人口,是國家獲得最大實力的人口,是更高一級的適度人口。盡管學術界對適度人口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是該理論在人口學理論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長期以來,我們把適度人口理論當做資產階級理論、為資本主義制度涂脂抹粉而加以批判,阻礙了這方面研究的開展。為馬寅初新人口論和人口節(jié)制主義翻案,肯定了適度人口作為一種人口學理論的意義,推動了這方面的研究。
其五,關于社會主義人口規(guī)律。批判馬寅初新人口論之后,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關于"人口不斷迅速增長是社會主義人口規(guī)律"的教條,統(tǒng)治理論界一二十年。粉碎"四人幫"后有所修正,演變?yōu)?人口有計劃地增長是社會主義人口規(guī)律","不斷迅速增長"演變?yōu)?有計劃地增長"??偠灾鐣髁x同"人口增長"結下不解之緣,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必然伴隨人口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