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兩個月的實習中所接到的最后一項任務,仍然是翻譯,不過是工作量巨大的翻譯:一天之內將100頁的中文材料翻譯成英文。我犧牲了午飯時間并且加班到凌晨3點終于將翻譯工作完成。整個第二天我都沒有收到回信,直到隔天凌晨2點半突然接到電話說,文件里所有圖表上的標題和單位及注釋等都應當翻譯成英文而我沒有照做,不應該只是將中文原版的PDF文件中的圖表剪切下來復制到翻譯版本中,而應當完全重新制作。我如實相告,由于翻譯工作量實在太大,所有的圖表我都是交給秘書處理和制作的;現(xiàn)在由于情況緊急,我可以幫忙處理,但重新制圖是不可能完成的。終于,我在凌晨5點半完成了,但被告知這只能作為一個非正式版本,解燃眉之急,我需要在正式上班以后用辦公軟件重新制作全部的圖表。而當我花了整整一個工作日制作好所有的圖表并將新的文件格式調整完成后,我得到項目負責律師的回復:這份文件已經用不上了,因為客戶選擇了另一套方案。
這些現(xiàn)在看起來都算不上挫折,對于新入行的律師來說完全不值一提,事實上最讓我情緒黯淡的,也并不是這些翻譯或是文件處理工作本身,而是我并不認為這些工作有太多的實質意義。雖然說律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之一就是專注于細節(jié),但我的理解是這些細節(jié)應當具有“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影響力,比如對合同或訴狀的字斟句酌,而不僅僅是檢查文件的字體是否一致,圖表放置的位置是否美觀,等等。
通過這份實習我還進一步了解到,在中國,律師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的可預見性非常高,基本上工作時間在兩年以內的初級律師的工作內容都以程序性事務和其他輔助性事務為主,都很難有機會接觸到核心業(yè)務,這樣的情況隨著工作經驗和資歷的增加會逐漸改變,而在成為資深律師以后會面臨兩種選擇:一是進入公司法務部成為公司律師,這樣生活的穩(wěn)定性可能更高,工作也會相對輕松一些;而另一種選擇就是繼續(xù)留在律所,以成為合伙人為奮斗目標,但這一目標能否實現(xiàn)以及多久可以實現(xiàn),則需要由工作成績、努力程度以及運氣等多種因素決定。對于仍然抱有一絲理想主義情結的我來說,這樣線性的軌跡帶來的“一眼望得到頭”的感覺讓我心生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