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哈是我的網(wǎng)友,正是他在MSN上邀請我來印度旅游的。他說自己有兩個月的假期,可以陪我到處玩玩走走。我們的計劃是,我來印度過春節(jié),由他安排行程;一個月后,他隨我回中國度假,由我負責接待。
這種交換旅游在網(wǎng)絡(luò)上很流行,于是我們一拍即合。
即使不為了尋找夢中的答案,印度風情于我也有著神秘妖冶的吸引:明艷的紗麗、古老的石頭城堡、香精油與催情術(shù),《愛經(jīng)》、瑜珈,還有濃郁的咖喱……我一向喜歡華麗的東西,同時迷戀古老的文化。而當這兩者結(jié)合在一起時,簡直就是我的信仰。
我夸張地大力呼吸,笑著說:“好像沒什么不同,我以為一下飛機,就會聞到很濃的咖喱味呢。”
“有人家的地方才有咖喱。這里是機場,人煙稀少,車子卻多,當然只有汽油味。”
小辛的車子開得很好,這讓我在徹夜飛行后的昏昏沉沉中,幾乎感受不到自己已經(jīng)來了印度。他絮絮地告訴我,他如今在尼赫魯大學中文系讀三年級,成績在全班排名第三,再過一年畢業(yè),如果成績好,政府就會送他去中國北京大學進修。但是他等不及了,想在那之前就先到中國看看,他太喜歡中國了。
其實這些話,他早在MSN上都已經(jīng)跟我說過的,不過當面聽他用流利而發(fā)音不準的中文親口說一遍,感覺又不同。他的中文很不錯,可是常常把形容詞的意思說反,比如:“你剛下飛機,一定很飽吧?到了家,就可以吃中餐了。”或者:“今天天氣很涼,等下出門時,不要穿太多衣裳,只穿一件襯衫就夠了。”
我問他:“你們家也吃中餐嗎?我倒想試試印度咖喱呢。”
他驚訝地說:“當然有咖喱,我媽媽做的蕉葉咖喱是很甜的。人人都要吃中餐的吧?中國人不是這樣嗎?”
“中國人當然是吃中餐。可是我以為印度人……”我忽然有些明白過來,“你的意思是說——‘午餐’吧?”
“就是中午的飯啊,不該叫中餐嗎?早餐、中餐、晚餐。我們上課就是這樣學的,錯了嗎?”
我忍俊不禁:“沒錯,沒錯,只不過我還以為……算了,你剛才說天氣很涼,意思指的是‘COOL’?”
“當然不是,‘COOL’的意思是冷,我是說涼,就是不冷,穿襯衫就好了。中國話不是叫涼快嗎?”
我不禁笑了。
車子駛?cè)胧袇^(qū),道路寬敞干凈,兩旁高樓鱗次櫛比,街樹蔥蘢,酒吧、網(wǎng)吧、銀行、服裝店一間挨著一間,就像任何一個中國城市。
我搖下車窗,大口呼吸印度城市的氣味,然后憋氣片刻才重新吐出。遙遠的印度風情在我的胃里打了個轉(zhuǎn)兒,便有了親密的味道。
小辛奇怪地看看我,問:“你在做瑜珈嗎?”
我笑:“我可不會瑜珈。是在……你知道‘回腸蕩氣’這個成語嗎?”
“知道,可是……回腸蕩氣是這樣用嗎?”
我再次大笑起來。
在陌生人面前,我輕易就會變得活潑,口若懸河。與小辛相處半小時,說的話比我和同事整個學期的對話還多。
或許是教師的職業(yè)決定了在上課的時候必須滔滔不絕,我在生活中便難免惜字如金。一則是覺得所有的話都在課堂上預支了,二則也是害怕禍從口出,說多錯多。
小時候最常聽到的斥責就是:“少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于是我漸漸變得沉默寡言。倘若不能確定自己的話有人傾聽,便決不浪費口舌。
然而,小辛是這樣的單純、熱情,而且妙語如珠,讓人覺得交談是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很難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