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軍機大臣里有一個人叫汪由敦,后來也是清代的名臣。此人是張廷玉的弟子,他一看皇帝臉色不對,就趕緊寫了張小紙條讓小廝送到張廷玉家,提醒老師小心點兒。
可張廷玉真的是老了,他做了一件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事——第二天天不亮就跑到宮門前去請罪。要知道,這時候皇帝的諭旨還沒到張家呢,這不是明擺著告訴皇帝有人給他通風報信嗎?張廷玉年輕時絕對不會犯這種錯誤,但他這時真的是方寸大亂,神智已昏。
這讓乾隆皇帝怎么想?謝恩的時候你說有病來不了,一聽說我發(fā)火了,就立即跑來請罪,還有人給你通風報信,在我這兒搞“潛伏”?乾隆皇帝就下了道諭旨把他一通大罵,意思是,鄂爾泰好歹還平定了苗疆有點軍功,你一個秘書有什么功勞?最后的處理意見是,我老爹說要讓你“配享太廟”,這我不管,就給你了;但是你的伯爵是我封的,這東西你得給我留下。反正咱倆沒感情了,你就走吧。
這下張廷玉可就沒招了,把伯爵這份不世出的恩寵生生地丟掉了。但是他也認了,準備來年三月賣賣東西,賣賣房產,然后就回老家。
難關徹底結束,落寞而死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春風一起,正當張廷玉要南下的時候,又出事了。乾隆皇帝的長子永璜死了,這是乾隆皇帝最鐘愛的一個兒子,而張廷玉是他的老師。按照情分,葬禮是不能不參加的,所以張廷玉又以老邁的身軀參加了永璜的葬禮。初祭剛完,張廷玉又上表說要走。你想想看,還沉浸于喪子之痛中的乾隆皇帝,面對這么一個沒心沒肺的老東西,還能饒得了他?
不過乾隆皇帝的手段還是比較高明的,他下了一道諭旨,問張廷玉:“你自己說,你還配不配‘配享太廟’的榮譽?”這讓張廷玉怎么說?張廷玉只好叩頭免冠,說自己死罪,說自己不配。乾隆皇帝就順水推舟,說既然你說不配,那就不給你了,你可以走了。
所以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張廷玉回到安徽桐城老家的時候,什么都沒有了,伯爵的名分沒了,“配享太廟”的榮譽也沒了。當?shù)氐牡胤焦僬l還敢接待他?大家都得避嫌,只有他的幾個侄子把他接回了老宅。他“吱呀呀”推開大門,然后默坐半晌,從此就病了。
按說張廷玉被追奪了爵位,又被追奪了“配享太廟”的榮譽,落寞地回到了安徽老家,故事就應該結束了吧?沒完。因為乾隆皇帝心里的惡氣壓根兒就沒出來。
終于,機會來了。有一個叫朱荃的人,是張廷玉的兒女親家,翰林學士出身,當時放了一任四川學政。放一任學政就是到一個省主持當?shù)剜l(xiāng)試之前的科考,很多想?yún)⒓余l(xiāng)試的學生就會給他送拜師禮,這樣就能攬一大筆銀子回到京城。
清朝時,在京城當翰林是非常窮的,那幾兩銀子的俸祿根本養(yǎng)不活家里,只能借債度日;怎么還債呢?就得跟債主、當鋪說,將來我放一任學政就還你錢。
朱荃剛放了四川學政,就接到家報說老娘死了,于是他心里就糾結起來,到底是要銀子還是回家奔喪呢?最后他做了一個決定:匿喪不報,直奔四川掙錢去。此事后來被人告發(fā)了,在當時的倫理環(huán)境中,做出這種事情的人就是禽獸不如,是典型的小人。
于是乾隆皇帝又來勁了,下了一道諭旨:張廷玉你和這樣的小人結為姻親,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回奏”。
說實話,乾隆皇帝這道諭旨有點兒不講理。張廷玉怎么知道他的親家會做這種事呢?所以張廷玉寫的回奏也特別有意思,他說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跟他結姻親的時候,也是稀里糊涂的,要不是皇帝您點醒,我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現(xiàn)在才如夢方醒。就是說,我實在沒招了,我就承認我老糊涂了,您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吧。
乾隆皇帝一想,張廷玉伯爵的身份沒了,“配享太廟”的榮譽也沒了,還要怎么懲罰他呢?這樣吧,讓他把我們家三代皇帝賞賜的所有東西,什么字畫、小扇子等,都給我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