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后,中國境內族群眾多,勢力強大,邊患愈演愈烈,真正成了歷代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長城不是一道簡單孤立的“擋馬墻”,除烽燧城堡,還以城墻為支撐,構筑縱深防御體系。早期用材,因地制宜,東部主要用山石壘砌,中部主要用黏土夯筑,西部主要用蘆葦、紅柳與沙土層層壘起。西周時,筑土堆,立烽燧,日燒柴煙、夜以燃火報警。漢代從玉門關至長安信息傳遞,僅用四十個小時。明長城依山傍水,因地形制塞,在山地踞峰脊,在平原扼要沖,依長城控制水源、綠洲和交通隘口,使來犯之敵因得不到補給被迫退縮。八達嶺長城,外有岔道城、再外有獨石口,內有居庸關、南口,還有屯兵城堡、烽燧、敵樓,鑄就縱深防御體系。金山嶺長城以敵樓( 庫房樓 )為核心,外有三道立體防線,易守難攻:西有南北支墻,并兩座敵樓專施火炮,遇敵擊又利用支墻反擊,腹背夾擊;敵樓左右側翼,各筑圓形瞭望臺和擋馬墻;敵樓腳下是戰(zhàn)臺,設密集射孔,擺脫了長城一線防御的被動。明代二百七十年,從未停修長城,工程之浩大、技術之先進、結構之堅固,超越秦漢。這實際是面對蒙古、女真侵擾,毫無底氣、毫無自信的表現(xiàn)。等長城修好了,國庫掏空了,人民激怒了,大明也該亡了。1644年4月24日,多爾袞率十五萬清軍,直撲九門口長城,突破山海關,直逼紫禁城,推翻了明王朝,崇禎帝自縊于煤山。17世紀中葉,沙俄不斷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在雅克薩大敗敵軍,雙方簽訂《 尼布楚條約 》。為防沙俄卷土重來,1691年古北口總兵上書,奏請撥款加固長城。康熙卻認為掃平邊患在守國,守國之道不在修長城,而在修民心。人心歸順,才是掃平邊患保衛(wèi)江山的真正長城。歷代中原王朝都在筑墻固池,一直都在防御比漢人少得多的族群,防防防,到頭來防不勝防。
長城,保護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也養(yǎng)成封閉自守的狹隘民族個性。
游牧民族除放牧羊馬外,需要中原的鐵器、茶葉、布匹、絲綢等,只有不顧一切攻越長城,來掠奪。而長城,實為一道藩籬,客觀地阻隔了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相互依存發(fā)展,各自封閉生存,隨著歲月流逝,就鑄成一種封閉自守的狹隘民族心理。但是,長城作為農耕區(qū)與游牧區(qū)分界標志,使雙方各得其宜,促進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誕生。農耕區(qū)比游牧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生產技術水平高,尤其定居,大大推動漢民族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發(fā)展,加快了文明進程。而游牧區(qū)生產力低,資源有限,不斷遷徙不安定,大大延緩文明進程。然而,冷兵器時代軍事力量并非與文明進程相隨,游牧民族機動作戰(zhàn)能力強,農耕文明對其有極強誘惑,游牧民族對中原構成持久威脅。而長城防止他們入侵,也激發(fā)游牧民族學習漢文化,提高生產力,推進游牧文明。世界許多古文明斷代、甚至消失,而長城始終在維護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與封閉自守的民族心態(tài)比,仍是主流。不過,封閉自守的民族心態(tài),最終演變?yōu)橐估勺源?,眼界越來越狹小,自以為處于世界的“中央之國”。盲目排外,一度制約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吸收一切文明,發(fā)展自我、壯大自我的歷史機遇,甚至出現(xiàn)亡國危機。不過,也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防守型民族,她從不“走出去”無端斂取異邦財富,可謂一個愛好和平的偉大民族。
長城,足讓海內外華胄自豪、自信、自強,也曾叫人悲傷、悲嘆、悲切,是世界的絕響,歷史的長歌。
2011年10月10日感發(fā)金山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