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北宋年間,趙行德面對殿試的西夏考題無以為答。
心灰意冷的他遠(yuǎn)走西夏,途中遇襲,被編入軍隊打仗。
在一次作戰(zhàn)中,他救下了回鶻公主。二人情投意合,無奈造化弄人。后來,在西夏與敦煌的對抗中,趙行德選擇了拯救佛書文獻(xiàn)。
2015 年4 月15 日,傍晚,北京遭遇十三年來最嚴(yán)重的沙塵暴。北方的天空突然變成暗紅色,大風(fēng)提前宣告漫天沙塵的到來,楊柳臟絮更加肆意,無孔不入,空氣中聞到嗆鼻的沙子味—那是一種生機全無、痛苦絕望的味道。我走在新街口外大街上,趕去中國電影資料館觀看《迎春閣之風(fēng) 波》。
電影開始,背景是大西部,古裝加動作,如同《龍門客棧》。踏進(jìn)客棧的客人,總要在身上拍打幾下。在電影院里似乎又可以聞到沙塵的味道。
這時候,我想起了《敦煌》。
《敦煌》拍攝于中日蜜月期的1988年,取景于敦煌,搭建了城池。這部電影慢慢消失在觀眾的記憶里,卻一直留存在當(dāng)?shù)貙?dǎo)游的解說詞中。《敦煌》的價值和地位,不遜色于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它們講的都是國人自以為了如指掌,實際上卻是大片大片空白的中國歷史。
電影改編自井上靖的同名原著,好的地方是忠實于原著,枝干完全一樣,沒有任何調(diào)整,平鋪直敘。就連講述故事的節(jié)奏,儼然也是作家一筆一刀。自然而然,它壞的地方也在于這里,灰蒙蒙又慢悠悠的,就像沙漠的顏色一樣單調(diào),一切并不是奔著高潮大作戰(zhàn)而去。井上靖的文字一直如是,它以風(fēng)骨見長,沒有辭藻華麗,也不太精于懸念設(shè)計?!抖鼗汀匪坪跻惭匾u了這樣的風(fēng)格,反映在影像上就是樸實厚重,并無太多粉飾。這部電影有難得一見的古代戰(zhàn)場設(shè)計,從閱兵到陣型,從沖鋒到肉搏,從盔甲到武器,日本人表現(xiàn)出驚人的專業(yè)責(zé)任,絕不像港片那樣,隨隨便便就一飛沖天,更沒有張藝謀般的大紅又大綠,個人取代真實。
井上靖的靈感,其實是來自于古卷上的一段文字:“伏愿龍?zhí)彀瞬块L為護(hù)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xiàn)世業(yè)障,并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yǎng)。”流沙萬里,山河故人。這樣一封無可考據(jù)的情書,在王朝覆滅和時間流逝中,銘記了人類永恒的愛情之美。所以,《敦煌》不僅是一部古裝歷史大片,它還包裹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沒名沒姓的甘州小娘子,叫漢人書生念念不忘。井上靖便塑造了一個趙行德,闖入北宋與西夏的歷史紛爭。神秘的回鶻公主,驚艷地出場,決絕地離去,令趙行德永生不 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