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枋得在宋亡后,隱藏在山中,侍奉老母,直到母親去世。元帝此時雖用武力取得整個中華,但是急需能治理國家的人才,就想起用漢族讀書人和前朝的官員。有個叫魏天佑的投降官員誘降謝枋得,以討好元主,被謝凜然斥罵。魏被罵急了,譏諷謝:封疆大吏當誓死保衛(wèi)自己的疆域,你為什么沒有在你任職的安仁被攻陷的時候就去死?謝鄙而恥笑之:春秋時程嬰、公孫杵臼皆忠于趙,一個死于十五年前,一個死于十五年后,千古之下,誰不知道他們都是有名的忠臣?王莽篡漢十四年后,龔勝不買王莽的賬,終于餓死,誰不知道他是千古忠臣?罵得魏無語而退。元帝命人將謝枋得送到大都,謝枋得到了大都,先問被元軍先前俘虜的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的墳墓所在方向,對著那個方向大哭行禮,表示自己絕不投降蒙元。他在遺書中說:元朝新建立,你們搞你們的,我是宋朝孤臣,就只有一死了。我當初為什么不死,原因是我有93歲高齡的老母親在堂,今年二月,我的母親去世了,我安葬了她,現在我沒有什么事了,可以去死了。
元朝許給宋朝那些大臣以富貴,希望他們能投降。但是,這些如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謝枋得等忠士,寧愿死,也不接受。他們就等一個死,而投降是莫大的屈辱,受辱而富貴,士君子不屑。
謝枋得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觀察社會、以天象人事推理,覺得大宋朝的氣數快盡了,他估計宋在二十年后會滅亡。但他為什么還要出來做大宋朝的官,輔佐宋朝的皇帝呢?這就是古代士君子的氣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為社稷一日在,就需要有人延續(xù)文明、宣揚仁義、服務黎庶,這是讀書人的使命。后人評價說:但信大義于天下,而不以成敗利鈍論。
士君子以死殉道,在古代不是話題,但在今天卻是個不容易理解的話題。今人尚利,古人尚義。圖利者,有奶便是娘;尚義者,仁義不合不如去死。而天下之利無不以屈從妥協(xié)而得之,以至于有所謂“妥協(xié)的藝術”之說、“成功有賴情商”之說等等。生存至上,故今日天下無不屈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