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食背后(1)

桃花扇底看前朝 作者:許石林


國家領導人上街頭平民餐館吃飯,意在示民以儉,引導風氣,一時天下欣然靡從,功莫大焉。

一般中國人骨子里是崇尚奢華的,即我要比你吃得好才算我成功、幸?!诵某缟莸纳顚釉?,追究起來,恐怕是人多資源少帶來的生存,即吃飯的危機感,所以,我一直認為美食背后有深層的吃飯焦慮。前些日子,買了一臺打果汁機——不是榨果汁機,以往的榨果汁機往往是剛買來很新鮮地用兩次,之后就不堪忍受用完洗滌的麻煩,遂空置一邊。這回買的是連果肉都打成細末的東西,關鍵是洗滌極為方便,使用比泡茶還便捷。所以天天用,也給朋友同事推薦。有朋友和同事網(wǎng)購,同樣的牌子卻要貴上好幾倍,最甚者貴十倍。我笑道:一次打果汁,總共用不到1分鐘時間,你非要買全自動、智能等所謂最高檔的,其實不過是在最初基本功能上的一點點添加而已,你們心中那種“我的幸福不算幸福,我要比別人幸福才算幸?!钡乃枷?,就是商家的利潤來源。這就是中國人的心理,我一筷子下去,等于別人十筷子、一百筷子,我能吃到別人吃不到的東西,才算幸福。所以,中國美食的另一面,就是競逐豪奢。所以,需要一種價值觀矯正并引導這種習慣。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中國古圣先賢有關飲食的思想,比如《禮記》中的“十四毋”,都是對人飲食本能的節(jié)制和約束,使人吃飯的時候看上去很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故賢達者化民正俗于日用倫常之中。

有關曲阜孔府的檔案、逸聞中,提到第76代衍圣公孔令貽,有一條說是曲阜人家有喜事擺宴,以請衍圣公孔令貽為榮。可是,衍圣公的差人即代表到、禮到、題寫的牌匾或其他題詞也到,就是公爺孔令貽本人不到。人不到,但是差人傳話:要辦喜事的人家給公爺打包送菜過去,而且一定要剩菜,因為公爺就喜歡吃辦喜事的人家席上撤下來的殘羹剩菜,而且特別喜好都放得有點酸味兒的菜,即曲阜人說的“雜和菜”??琢钯O的女兒孔德懋也寫過這個故實,孔德懋老人今尚健在,此說當不虛。我去曲阜數(shù)次,也屢聞此傳說。

淺躁者多以為孔令貽口味怪異,不免笑其富貴之身卻有如此卑陋的嗜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