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項羽的指揮下,巨鹿之戰(zhàn)拉開了帷幕。
在秦軍主將章邯的心目中,巨鹿也是個大會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章邯擁有30萬大軍,所有的糧草供給完全要自己解決,特別在進入了十一月的寒冬后,押送糧草十分困難,這時只有速戰(zhàn)速決,才能擺脫秦缺糧的危機。
章邯將10萬兵力部署在巨鹿,自己坐鎮(zhèn)巨鹿南方的棘原城。前鋒部隊由歷來小心謹慎的王離率領,將巨鹿城圍得水泄不通。
為了保證糧道的安全,章邯在棘原到巨鹿間建了一條甬道,直接通往黃河附近。甬道是一種兩邊用土墻圍住的通道,這樣可以防止有人來劫糧。
章邯派大將蘇角率軍巡回保護甬道,因蘇角以殘忍善戰(zhàn)聞名,自他保護甬道以來,沒有一個諸侯敢來劫糧。
負責補給工作的,是經驗豐富的老將涉閑,他坐鎮(zhèn)在巨鹿城外大營中,指揮人員調派及后勤支援事宜。
兩軍相比,楚軍顯然處于劣勢,各地的援軍雖然都已經陸續(xù)來到,但人數都不多,大約都在5千到1萬之間,巨鹿城內的趙軍雖號稱5萬到6萬,但大多是后勤人員,真正能作戰(zhàn)的人不到3萬,加之長期被秦軍圍困,士氣低落,戰(zhàn)斗力不強。
可以打場硬仗的,也只有項羽率領的約7萬余人的主力了。如果發(fā)動內外夾擊,兵力大概可勉強敵得過王離軍團,但章邯駐守的棘原尚有20萬秦軍,隨時可能支援王離。因此,項羽如果想取得勝利,只有用閃電戰(zhàn)術突襲王離,在章邯來不及支援的情況下,解開巨鹿之圍。而如果突襲不能成功,想要和章邯的主力軍長期對陣,就算項羽再厲害,也毫無取勝的機會。
突襲不能失敗,只能成功。為了確保突襲萬無一失,項羽決定先試探一下秦軍接受突襲時的反應,項羽派盜賊出身的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先率2萬先鋒部隊渡河,借勢攻擊蘇角部署在黃河北岸的軍隊。
英布勇猛又富有作戰(zhàn)經驗,他先派遣特使去通知巨鹿北方的陳余,要他立刻揮軍南下,吸引住王離軍團的注意力。陳余和英布的關系非常好,接到通知后,立刻率全軍南下,在巨鹿西側和王離對陣,英布便趁機突襲黃河北岸的甬道。
秦軍的甬道大多可連接到駐軍堡壘,然而也有些甬道在較荒蕪的位置,英布便專門選擇這種處在荒蕪位置的甬道進行攻擊。
英布也不是真的想攻占甬道,他的攻擊目的只在破壞甬道,因此他將軍隊分成數十個小組,分別攻擊數處甬道,這些小組將甬道破壞后便用巨石和大樹阻擋住,一連破壞了十余公里的甬道才罷手。
負責保護甬道的秦軍猛將蘇角思想有些麻痹。當他得知楚軍渡河的消息后,他認為楚軍人數不多,而且由盜賊出身的英布率領,所以沒把楚軍放在眼里。等到楚軍分別攻擊甬道,他便認為英布仍脫不了盜賊本性,只會偷雞摸狗而已,因此只派出一支小隊去剿滅破壞甬道的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