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浪漫主義溯源(1)

世界藝術(shù)史(第五卷):解構(gòu)與再生 作者:艾黎·福爾


浪漫主義與活躍在那個時代的各種流派很難界定,

但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既不是隨興的取材,

也不是強調(diào)完全的精確,

而是位于兩者的中間點,

跟著感覺而走。

浪漫主義溯源

19世紀(jì)伊始,主宰著世界的兩大力量是德國思想與法國革命。除此而外,德國的政治制度也好,俄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也好,一切都處在混亂不堪、舉棋不定、明爭暗斗、瞠目結(jié)舌、停滯不前或昏昏欲睡之中。即使在法國國內(nèi),由于一個人叱咤風(fēng)云,新的觀念根本不可能破土而出。拉馬克(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Chevalier de Lamarck,1744—1829)的聲音被窒息了,在西方只存在一種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思想,一個聲調(diào)——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聲調(diào),一陣吶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吶喊。唯有拿破侖(Napoléon Beethoven,1770—1821)能與他們一爭高下。他的想象力相當(dāng)豐富,足以為人們的行動插上夢幻壯麗的翅膀;他的內(nèi)心具有相當(dāng)?shù)淖灾屏?,足以把一切愿意聽從其召喚的心靈匯聚在一部充滿活力的交響樂中;他的精神相當(dāng)強大和活躍,足以對千軍萬馬的戰(zhàn)略性進(jìn)軍和重大戰(zhàn)役施加持續(xù)的影響,對民眾萬眾一心和協(xié)調(diào)一致起到發(fā)號施令的作用。唯有這個人能在法蘭西,能從自己身邊剪除對他構(gòu)成威脅的任何人,并且能把那些通常被認(rèn)為是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造就成半神。面對這個舉世無雙的人,貝多芬既怒不可遏又崇敬有加,歌德理解其所作所為并默默贊許,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退避三舍,逃遁于戰(zhàn)火的灰燼之中,而戈雅(Françisco José de Goyay Lucientes,1746—1828)則因自身受到傷害氣得咬牙切齒,為了戰(zhàn)勝苦痛的折磨,他不得不遠(yuǎn)走高飛。雷鳴的轟響不會在一個世紀(jì)中消失,它們將會把襤褸的民眾融合在一起,砸碎中世紀(jì)最后的桎梏,在歐洲那些不乏悲觀主義的偉人——夏多布里昂(Françoi Renéde Chateaubriand,1768—1848)、司湯達(dá)(Stendhal,1783—1842)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1821—1881)以及尼采(Friedrich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等人的心靈中,埋葬萬能的救世主耶穌基督那唯一能夠指引世人的強者形象。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拿破侖帶領(lǐng)著奮起的民眾,對整個世紀(jì)起著扭轉(zhuǎn)乾坤的作用,以至于當(dāng)他對人民大眾進(jìn)行大換血,并且在他們的心靈中注入上述發(fā)酵劑時,他們像是在他的時代才開始轉(zhuǎn)世再生一般。

雅克-路易·大衛(wèi),《跨越阿爾卑斯山圣伯納隘道的拿破侖1801,布面油畫,260厘米×221厘米,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