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憶拼音方案的制定過程(3)

晚年所思 2 作者:周有光


“拼音方案”誕生

拼音方案的制訂是在十分慎重中進行。文改會提出的方案,都要再經(jīng)過國務院組織“審訂委員會”加以審訂?!稘h字簡化方案》如此,《漢語拼音方案》也是如此。1956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在聽取文改會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報告之后,決定采用“j,q,x”代表“基欺?!?,解決了兩式的相持。這個統(tǒng)一的草案叫做“修正草案”,由國務院在1957年12月11日公布,讓群眾先知道,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準。1958年2月11日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經(jīng)過三年的謹慎工作,《漢語拼音方案》終于誕生。

方案的名稱從《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改為《漢語拼音方案》,刪除“文字”二字,這在拼音方案委員會中沒有引起爭論。因為,委員們都知道,叫它“文字”,它也不可能代替漢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質。從一套字母到成為公認的文字,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這不是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事情。日本雖然讓日語羅馬字取得法定地位,但至今也沒有成為真正的通用文字,與其有文字之名而無文字之實,不如有文字之實而無文字之名。周總理在1958年1月10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說明,“《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并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這是非常切合實際的英明政策,從而避免了無謂的爭論。“拼音”不是“拼音文字”,它是漢字的助手,助手能做漢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一切工作。

可是,是否“文字”方案的問題,群眾十分關心。不少希望有一個“文字”方案的熱心人,不斷創(chuàng)制“文字”方案,寄到文改會。從1950年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時期到1955年8月31日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之前,一共寄來655個“文字”方案。從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拼音方案公布,又寄來1000多個“文字”方案。從1958年2月公布拼音方案到1980年,還寄來1667個“文字”方案。群眾創(chuàng)制的“文字”方案共計有3300多個。這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字改革的深切關心,這是中國特有的愛國現(xiàn)象。

中國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之前,蘇聯(lián)已經(jīng)悄悄地廢除拉丁化,改為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概改成斯拉夫字母。蒙古文也是如此更改了。中國的拉丁化運動沒有追隨蘇聯(lián)。上世紀50年代,中國向蘇聯(lián)一邊倒,有些同志主張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lián)結為文字同盟。蘇聯(lián)前來講學的語言學者也提出這種建議。據(jù)說,蘇聯(lián)一位副總理來到中國,跟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采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lián)系,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

關于語音標準問題,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重新肯定1924年實行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方案。在此之前,拉丁化運動反對純粹以北京語音為標準,北拉接近“老國音”而不同于“新國音”,并且提倡方言拉丁化。例如:北拉區(qū)分“尖團音”,“基欺?!睂憽癵i,ki,hi”,“濟妻西”寫“zi,ci,si”。這時候,拉丁化運動團體解散了,不再談方言拉丁化。

回顧歷史,19世紀后半葉我國就有人主張用方言拼音文字。在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中,不少人提出了具體的方言方案。勞乃宣提出有名的“以南就北”的理論。瞿秋白把中國的方言等同于蘇聯(lián)的民族語言。這些主張的共同特點是,只看到中國語言的分歧現(xiàn)象,沒有看到中國人民的國家意識已經(jīng)高漲,群眾迫切要求從“書同文”向“語同音”前進?!稘h語拼音方案》是國家共同語的拼音方案,它為推進全國人民向說話能彼此聽懂的國語目標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