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故事的人 2

混搭 作者:朱冰 戴軍 李靜


血液從他的身體里一點一點地流出來,在陽光的炙烤下蒸騰出最后一絲鮮活的生氣。

接著是徹骨的寒冷。戴軍感到自己在太陽底下渾身發(fā)抖,他想,原來人在大悲之下是沒有眼淚的啊。

之后就是很長時間的失眠。只要一閉上眼,工友平日鮮活的形象和最后垂死的面容就會不斷在戴軍的眼前交替出現(xiàn)。終于,在反復的輾轉(zhuǎn)與焦慮過后,戴軍提出了一個極為具有哲學意味的命題:我是否也會在20歲的時候死去?

20世紀80年代末的詩人們或許也曾發(fā)出過這樣對死亡的疑問。海子在他的詩歌《春天,十個海子》中寫道:“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只不過對于20歲的戴軍而言,青春的故事,是如此的寫實。

為了讓自己不至猝死于虛無,戴軍果斷地到深圳中學去報了好幾個補習班,他不想再做一個簡單的打工仔了——這個愿望很簡單,而且還有點粗暴,但的的確確成為支撐他進入下一段人生的重要力量。對于這一切,他寧愿相信是命運的安排。

幾乎是同一時間,19歲的張家口女孩李靜即將從河北師大音樂系畢業(yè),在這個人生的關口,她沒有忙于找工作,而是放下手中的手風琴,去和命運來一次爭斗。

兩年前,李靜本打算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可惜比本科線差了幾分,她最終選擇了河北師大。因為按照當時的政策,這個專業(yè)先不分本專,兩年之后經(jīng)重新考試合格即可升入本科,于是李靜就奔著讀本科的機會去了。結(jié)果兩年后,由于種種原因,這個政策改了,學校只能發(fā)給李靜和她的同學們一個大專的文憑。

被騙了。這是李靜的第一反應。告他們!這是她緊跟著的第二個反應。于是,頗有幾分俠氣的她迅速組織起一眾同學去省教委和省辦公廳“告狀”。那一天,省辦的大門口嗡嗡地圍著一群年輕人,就見為首的大眼睛女孩兒手拿材料,面色凜然。

有人說,小姑娘這么年輕,還上了大學,有什么冤的啊,你看,這門口比你冤的人多了。李靜不管,她見一次不成,就每天騎幾個小時的自行車,一家一家地把整個政府部門找了個遍。

其實很多年后,李靜和母校間早已化解了心結(jié),但那一刻,她根本無法說服自己。對年輕的李靜來說,世界就是一根鐵棍,要么直要么彎。

在最后的最后,李靜的老媽站出來了。李媽媽是當時鐵路系統(tǒng)非常有名的“全國勞模”,但勞模媽媽也堪稱當時的潮媽,對女兒李靜大膽采取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雙重“富養(yǎng)”政策,不僅親自為女兒做最時髦的牛仔褲,而且從不吝嗇贈送贊美加鼓勵,這使得少女李靜成長得快樂、自由,而且率性。面對女兒的折騰,她只是經(jīng)常對李靜講一句話:沒有任何困難不能被征服。于是這一次李媽媽說:“走,我陪你到國家教育司走一趟。”李靜說:“好,要是這次失敗了我就去找工作。”那一天,母女倆昂首挺胸走進了國家教育司的大門,就見很多人蹲在地上正在分帶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