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年(1497年),王陽明二十六歲。是年,他再赴京城。這時,明朝的邊境已有些動蕩。
弘治元年,韃靼向明朝派使,希望通好。弘治八年正月,韃靼進(jìn)犯涼州。弘治十年五月,韃靼小王子又攻擾潮河川,明朝指揮官劉欽等人戰(zhàn)死。是年十月,朝廷起用王越,封為三邊(大同、延綏、甘寧)總制。
邊境危機,急報頻傳,朝廷狼狽不堪,遍求良將而不得。王陽明慨嘆說:“武舉之設(shè),僅得騎射擊刺之士,而不可以收韜略統(tǒng)馭之才。平時不講將略,欲備倉卒之用,難矣?!?/p>
于是,王陽明開始遍尋兵法秘書,精心研讀。會見賓客或者參加宴會之時,他常用果核排兵布陣,向他人展示兵法。這一時期的積累使他之后能在南方各地發(fā)生叛亂之際,靈活巧妙地使用兵法,在短短數(shù)月之內(nèi)平定賊寇,最終建立了卓越的功勛。
從王陽明討伐賊寇的計謀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兵法奇才。前文已述,王陽明少年時代就已顯出奇才,十三歲時使用計謀促使繼母改過自新,這似乎暗示著他終將成為一位偉大的戰(zhàn)略家。
王陽明二十六歲時攻讀的兵書有哪些呢?《陽明先生年譜》和《陽明先生行狀》中都沒有記載,對此我們也無從得知,但我猜測可能會是《武經(jīng)七書》這一類的兵書?!段浣?jīng)七書》中最出名的就是《孫子兵法》。有人評價《孫子兵法》是前世所有兵法的集大成者,后世所有兵書無非是對《孫子兵法》的注解,故《孫子兵法》被稱作“兵法圣書”。
史書中沒有孫子使用自己的兵法建功立業(yè)的記載,但后世卻有通過使用他的兵法而取得巨大戰(zhàn)果的事例。王陽明在討伐賊寇時使用的兵法就非常神妙。
兵法和名劍都是冷酷無情之物,名劍會由于使用者的不同,而變?yōu)椤盎钊藙Α被蛘摺皻⑷藙Α?。兵法也是如此,也會由于使用者的不同,而變?yōu)椤盎钊吮ā被蛘摺皻⑷吮ā薄?/p>
王陽明的兵法確實有冷酷無情之處,但那是兵法的本來面目。王陽明的儒學(xué)家身份為他的兵法注入了一些“仁慈”元素,這也使得他的兵法成了“活人兵法”。如果不弄清這一點,就容易對王陽明形成誤解。
后來,王陽明在論述“良知”說時,曾提到先秦的縱橫家、外交家蘇秦和張儀:“蘇秦、張儀之智,也是圣人之資。后世事業(yè)文章,許多豪杰名家,只是學(xué)得儀、秦故智。儀、秦學(xué)術(shù)善揣摸人情,無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說不能窮。儀、秦亦是窺見得良知妙用處,但用之于不善爾?!?/p>
無論是兵家、法家,還是縱橫家,他們都是從現(xiàn)實主義的角度出發(fā),希望將他人控制于股掌之間。為了達(dá)到這一目的,他們會使用一些計謀,使他人即使被控制也感覺不到。對儒生來說,他們不僅要修身,還要經(jīng)世致用,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去直面他人和社會,為了更好地應(yīng)付周圍的一切,他們不可避免地會使用一些權(quán)術(shù)。
王陽明運用兵法權(quán)詐之術(shù)討伐叛賊,最終立下大功,他對蘇秦和張儀做出以上評價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后來,一部分儒學(xué)家批評王陽明善權(quán)術(shù),其實如果他們能夠仔細(xì)體會王陽明對蘇秦和張儀的評價的話,就不會誤解王陽明的本意,對他也會有一個更客觀的認(rèn)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