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機大臣召對時,兩宮皇太后習慣于坐在一個高臺上,各就自己的寶座,緊靠前方懸掛一襲黃綢簾子,因此軍機大臣們看不見她們。兩宮按照他們的資歷順序依次召見,恭親王第一個覲見,因其職位是“議政”。臺子上,在兩宮身邊,站立著她們的侍從太監(jiān),這違反了朝廷的家法。太監(jiān)們習慣于通過簾子的折疊處窺視,仔細觀察覲見官員的舉止,不放過失敬或違禮的蛛絲馬跡。嚴格地說,任何官員,不論級別多高,未經(jīng)當值太監(jiān)總管傳召,都不得進入寶座殿內(nèi),但恭親王認為自己凌駕于這樣的規(guī)矩之上,可以不宣而入。他還有其他違禮之舉,當皇太后陛下閱歷增加時,都一一向他指斥。例如,他答復兩宮皇太后的指令(總是由慈禧發(fā)出)時會提高嗓門,有一次,他甚至膽敢要求慈禧重復剛說過的話,假裝自己沒聽明白。簡言之(史家說),他的態(tài)度暗示著僭越的平等,這是年輕皇太后的自尊心無法容忍的。他住在宮外,能與各方面的中外官員自由溝通,自然容易陰謀對付她,為所欲為。另一方面,慈禧可能想象到了并夸大了陰謀,因為她所得到的信息幾乎全部來自太監(jiān),因此自然會夸大到令人恐慌的程度。不用懷疑,她逐漸開始相信恭親王有可能在挑戰(zhàn)她的權威,于是她決定要向這位親王證明:他的地位和權利完全依賴于自己的善意。
她繼續(xù)留心機會,耐心地等待時機,直到垂簾聽政的第四年(1865年4月),時機終于成熟了。有一天在召對時,也許是瞬間的心不在焉,也許是逞強,恭親王竟然站了起來,因此違反了原本是為了保護君主不會受到突然襲擊的基本禮節(jié)。太監(jiān)們立即稟報了兩位皇太后,于是慈禧大聲呼救,喊道:“恭王圖謀不軌,危及兩宮!”侍衛(wèi)們沖進來,恭親王奉令立即離開現(xiàn)場。他剛走,兩宮皇太后就頒布一道上諭,聲稱恭親王企圖篡奪皇權,總是高估自己對國家的重要性。于是他被罷黜了議政王之位,解除了軍機大臣及宮內(nèi)的其他要職,就連外交部或稱總理衙門領班大臣的職務也被革除。“其作為有負兩宮皇太后之倚任,”上諭稱,“于大臣之遴選,公然任人唯親,其謀篡之意,須嚴加遏止?!保ù嗽t未能找到原文,此為譯文。——譯注)
然而一個月之后,慈禧認識到她自己的地位也并非穩(wěn)如泰山,她對這位權勢王爺?shù)奶幚?,在朝廷與各省引起了許多非議,于是她以自己和共同聽政者的名義發(fā)布一道懿旨,將之稱為說明之詔,既為保全自己的面子,也為穩(wěn)住局勢。在這份文件中,她居功不小,稱頌自己人格與德行的力量,說她為了國家利益而嚴待近親,還指出,當宗室成員自行其是時,對他們的任何不當縱容,如歷史所證明的一樣,容易陷國家于毀滅性的紛爭。她因恭親主對皇上失敬而對他行使懲戒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挽救他本人,使之避免其蠢行所帶來的直接危害。但現(xiàn)在御史和其他大臣吁請寬恕他的過錯,皇上不會不同意法外施恩,事情既已辨明,恭親王著復歸總管之位,仍領班總理衙門。恭親王之所需,實為禮儀上之誡勉,如今他既已醒悟,皇太后也就打算既往不咎,想必他已懂得,今后當益加盡力盡忠,以報答兩宮皇太后的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