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弟弟們成才 3

向曾國藩學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 作者:周玉柳


一個人真正要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必須要有志、識、恒。離開這三者,將會一事無成。志是志向、理想。一個讀書人、一個領(lǐng)導(dǎo)者沒有遠大的理想與志向,就會“甘為下流”,渾渾噩噩、得過且過。識就是學識、知識、才華。一個人要是滿足于已知,那就會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坐井觀天,河伯自大。恒,就是恒心,就是堅持。做一件,不做成不松手。做一下,停一下;淺嘗輒止,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曾國藩雖然是在教育諸弟學習,其實也在教育他們怎樣成為一個高明的領(lǐng)導(dǎo)者。他以前自己也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教育弟弟們時,開了不少的功課單子;在北京結(jié)識了一批朋友,才學到了這一招。教給幾個弟弟,和他們共勉。

與“三有”相匹配的一個學習方法,是專的問題。一個人學的專業(yè)不一定要很多,所謂“藝多不養(yǎng)身”,學多了學不精,不如專心專一學一樣,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效果。

曾國藩教育諸弟,一個重要的做法是敢于自我批評。這和他一貫的自我反省精神是一致的。領(lǐng)導(dǎo)者要使下級打心眼里信服,使下級主動、積極追隨他,跟著他,不離不棄,就是要敢于自我批評。一個只批評下級的領(lǐng)導(dǎo)者,最后的結(jié)局往往不理想。哥哥教育弟弟,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以老大自居,代替父母行使教育權(quán),動輒打罵、責怪弟弟們,而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盡心盡力則不去反思。錯誤是弟弟們的,功勞是自己的。加之弟弟妹妹們對哥哥的缺點、缺陷看得比外人更加清楚,因此很難心服哥哥的教育。這樣就容易出現(xiàn)弟弟們頂撞哥哥的事情來。這個問題,曾國藩是處理得相當好的。其顯著的做法就是敢于自我批評。弟弟們對他有看法,有怨恨,他敢于承認、敢于批評自己;弟弟們有缺點、有錯誤、有不是,他也毫不客氣地批評、指出。這樣一種坦蕩的胸懷當然能夠得到弟弟們的理解與支持。

有一段時間,幾個弟弟不想在家塾讀書。他們認為在家不好讀書,讀不進書,就此與父親發(fā)生沖突。他們想到衡陽、長沙等地去求學,但是因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曾麟書開始不同意;國華、國葆曾經(jīng)想到北京去,后來只有曾國荃去了,他們也有想法。種種原因,使他們心里不快,“在家不聽教訓(xùn),不甚發(fā)奮?!睂Υ耍鴩词∽约?,批評自己有“五怨”,將責任扛到自己肩膀上。

其所以怨男者有故。丁酉在家教弟,威克厥愛,可怨一矣;己亥在家未嘗教弟一字,可怨二矣;臨進京不肯帶六弟,可怨三矣;不為弟另擇外傳,僅延丹閣叔教之,拂厥本意,可怨四矣;明知兩弟不愿家居,而屢次信回,勸弟寂守家塾,可怨五矣。惟男有可怨者五端,故四弟六弟難免內(nèi)懷隱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