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溝通文理學科

大學之魂 作者:智效民


所謂“無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胡適上任時,全校共有三百多學生,分散于四個學院十七個系,致使學校經費異常困難。為此,他大刀闊斧地裁掉工學院、法學院和經濟系,只設文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以及中文系、外語系、哲學系、數(shù)理系等七個系。為了溝通文理,他親自兼任文理學院院長,讓有志于數(shù)理的人學點文史知識,有志于文史的人學點自然科學。事實證明,胡適的這一做法效果很好,比如吳健雄當年是數(shù)理系的學生,卻肯在文科方面下很大工夫。有一次她還在胡適指導的作文課上獲得一百分,這件事不僅對吳健雄的影響很大,也成為胡適津津樂道的話題。

溝通文理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且還涉及教育的目的何在。簡單說,過早接受專才教育,不僅會因為知識面狹窄而難成大器,還容易成為會說話的工具,不會思考的奴隸。這一點,我在《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等文章中已經屢有申述,在此恕不贅述。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胡適請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前來任教,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高一涵、張慰慈、楊亮功、羅隆基、梁實秋、鄭振鐸、陸侃如、馮沅君、全增嘏、葉公超、饒孟侃、黃白薇等。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胡適用人不僅看學歷,更注重學力。比如他當時延聘沈從文,人們就有非議,覺得沈僅僅是小學畢業(yè),又沒有學術論文,怎能到大學上課?何況沈從文還不善言辭,第一次登臺就因為膽怯,在講臺上站了十分鐘說不出一句話,搞得非常尷尬。但是胡適卻堅信自己的眼力,后來沈從文也的確是深受學生的歡迎。這在今天簡直是天方夜譚,是不可思議的事。在胡適的努力下,中國公學很快改變了過去的形象。一年間,學生由三百多人猛增至一千三。后來,一位學生在寫給胡適的信中說:“中國公學我不敢說它好,但我可以說它奇特,為什么呢?思想自由,教職員同心協(xié)力,有向上的精神,沒腐化的趨勢,就憑這點,在全中國可說是找不到的。”他還說,我的進步應該“感謝您和陸先生(侃如)、沈先生(從文)的思想言論”。(白吉庵著《胡適傳》第274 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