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邊教邊學邊研究

尚鉞先生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古代社會究竟是什么樣子,根據(jù)什么劃分它的各個發(fā)展階段?這是我從開始就反復思考的問題。甲骨文字的學習首先把我的思路引進了對這古世界的探討。 

我讀了郭老的《甲骨文字研究》,經他考證,在中國原始社會存在父家長制,他發(fā)現(xiàn)古代帝王的稱號是“王”。我讀了王國維的《觀堂集林》,他考證“后”字的甲骨文形態(tài)是生孩子的女人,他發(fā)現(xiàn)古代帝王稱“后”。他們兩個人的研究很有道理,是科學的結論。

記得我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有人說“嫦娥是舜的老祖母”,又說禹只不過是兩條蟲,根本沒有禹這個人。這種根據(jù)不足的提法更加促使我想要研究中國史前史,也就是傳說史階段。 

中國最古老的傳說故事“女媧補天”表現(xiàn)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母親的崇拜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傳說中的伏羲氏是女媧的老伴,他會養(yǎng)牲口,從這里可以說明狩獵業(yè)已發(fā)展為畜牧業(yè),男人是從事畜牧業(yè)的,根據(jù)王國維的考證夏后稷是個女酋長,傳說中也曾談到他兒時與母親學種地。夏后氏稷不但是部落的領導者也是田間的勞動者。土地的量度單位“畝”的甲骨文形態(tài),經考證就是一個母親可以耕種的土地。傳說神農氏也是和母親學的種地。通過以上傳說和考證就可以看出母權制社會的確存在,那時就已經有了農業(yè)和畜牧業(yè)。

同樣,通過郭老考證和傳說記載我也確信父系氏族社會的存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談到他焦思居外13年,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征服了洪水,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從禹開始正式稱“王”不稱“后”了。因為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時代過去了,開始傳子不傳賢。對男性的崇拜是從這里開始的。這正符合郭老推斷“王”是父權制首長的稱號。所以父系氏族社會就從這里開始了。

當我看了各種材料之后集中思考,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時感到很有意思。以至后來我才敢于去思考那些還沒有明確結論的一些問題。例如:中國的奴隸制社會開始于周滅殷之后,這時雖已有了文字和精制的手工業(yè)、冶礦業(yè),但部落之間互相搶劫財物、奴隸的野蠻戰(zhàn)爭頻繁起來,對于搶來的奴隸是當牲口來使用的,可以隨便打、罵,隨便買賣;而奴隸主卻還是氏族貴族。中國的奴隸社會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春秋戰(zhàn)國是氏族奴隸制向富有奴隸制發(fā)展的高潮。從《史記·貨殖列傳》中可以看到描述當時商人的資本活動。秦始皇對發(fā)展商品貨幣關系也起了促進作用。從秦漢時期大量精美商品遺存物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經濟發(fā)展程度。黃金也部分地變成了交換媒介。這些都可以說明秦漢時期是典型的奴隸制經濟。直到漢代的研究中仍可以看到主要商品的生產任務都由奴隸承擔,為掠奪奴隸而進行的戰(zhàn)爭不斷,買賣奴隸是常事。東漢末黃巾起義,雙方死的也多為奴隸。由于奴隸的大量死亡,少數(shù)民族對搶奪奴隸進行了反對和抵抗,奴源的枯竭,使奴價不斷上漲。從事商品生產的奴隸減少了,商品貨幣關系也削弱了,直到后來廢除了處死奴隸的權力之后才產生了農奴制。這已經是到魏晉時期了。在這一點上,共有五六種不同的看法,至今還未得到最后的統(tǒng)一。

截至此時我對歷史的研究僅僅是個開始,但我已經感到了大量枯燥史料掩蓋著的卻是無窮趣味。我到云南之后的這八年邊教邊學邊研究,為我后來主編《中國歷史綱要》等著作奠定了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