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傳》 第五章 父與子(2)

蘇東坡傳 作者:林語堂


驚險之處自瞿塘峽開始,因為水中有若干巨大的巖石,因季節(jié)之不同、水面之高低即因之而異,而巖石有時立出水面高達三十尺,有時又部分隱沒于水中。當時正是冬季,正是江面航行困難之時。因為水面變窄,夏季洪水泛濫時與冬季水干時,江面水平高低之差,竟達一百尺之多。船夫總是不斷注視江心巖石邊水的高度。這些巖石叫滟滪堆,是因為驚濤駭浪向巨大巖石上沖擊,水花飛散起來,猶如美女頭上的云鬟霧鬢,因此而得名。滟滪堆的巨石在完全淹沒之時,則形成一片廣闊的旋渦,熟練的船夫,亦視之為畏途。當?shù)赜袀€諺語說:“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边@兩句俗語也不見得有多大用處,只因為河床的變化太大,有的地方水位低時宜于行船,有的地方水位高時便于行船,主要以隱藏于水下的巖石之高低為準。有的地方,偶然降有大雨,船夫就要等候數(shù)天,直到水恢復到安全的水位再開船??v然如此危險,人還是照舊走三峽,或為名,或為利,而不惜冒生命之險,就像現(xiàn)在蘇家一樣。出外旅行的人,極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諸天命,因為除此之外,別無辦法。行經三峽的人,往往在進入三峽之前焚香禱告,出了三峽再焚香謝神。不管他們上行下行,在三峽危險的地方,神祇準保有美酒牛肉大快朵頤。

自然界有不少奇妙之事,在這里,三峽正好是奇談異聞滋生之處,這里流傳著山頂上神仙出沒的故事。在進入瞿塘峽處,有“圣母泉”,是在岸上巖石間有縫隙,能回答人聲。每逢有旅客上去向縫隙大呼“我渴了”,泉即出水,正好一杯之量而止。要再喝第二杯還需喊叫。

蘇家向神祈求賜福之后,開船下駛。因為船只行駛時相距太近會發(fā)生危險,通常都是在一條船往下走了至少半里之后,另一條船才開出。若逢官家有船通過時,有兵丁手持紅旗,按距離分立江邊,前面的船已然平安渡過險地之后,便揮旗發(fā)出平安信號。蘇東坡就曾作詩描寫道:

入峽初無路,連山忽似龕。

縈紆收浩渺,蹙縮作淵潭。

風過如呼吸,云生似吐含。

墜崖鳴窣窣,垂蔓綠毿毿。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

偶爾他們的船駛過一個孤立的茅屋,只見那茅屋高高在上側身而立,背負青天,有時看見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證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貧無疑,小屋頂僅僅蓋著木板,并無瓦片覆蓋。蘇東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勞苦,忽然瞥見一只蒼鷹在天空盤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絲毫不為明天費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盤算,為了功名利祿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鐐銬的夾鎖,是否值得?在高空飄逸飛翔的蒼鷹正好是人類精神解脫后的象征。

現(xiàn)在他們的船進入巫峽了,巫峽全長五十里,高山聳立,懸崖迫人,江面漸窄,光線漸暗,呈現(xiàn)出黎明時的昏黃顏色,仿佛一片蒼茫,萬古如斯。自船面仰望,只見一條細藍,望之如帶,那正是天空。只有正值中午,才能看見太陽,但亦轉瞬即逝;在夜間,也只有月在中天之際,才能看見一線月光。岸上巨石聳立,巨石頂端則時常隱沒于云霧中。因為風高力強,云彩亦時時改變形狀,山峰奇高可畏,亦因云影聚散而形狀變動不居,雖繪畫名家,亦無法捉摸把握。巫山十二峰中,神女峰狀如裸女,自從宋玉作《神女賦》以來,獨得盛名。此處,高在山巔,天與地互相接觸,風與云交互鼓蕩,陰陽雌雄之氣,獲得會合凝聚,是以“巫山云雨”一詞,至今還留為男女交歡之稱。峽內空氣之中,似乎有神仙充盈,而云霧之內亦有精靈飛舞。蘇東坡青年的理性忽然清醒,他覺得此等神話悖乎倫理。他說:“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愛說神道鬼?!冻o》中的故事神話,全是無稽之談。為神仙而耽溺于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