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宗嘉祐元年(一〇五六)五月,三蘇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廟,等待秋季的考試。這是禮部的初試,只是選擇考生以備次年春季皇帝陛下親自監(jiān)督的殿試。在由眉州來京的四十五個考生之中,蘇氏昆仲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內。當時除去等候明春的殿試之外,別無他事,父子三人乃在京都盤桓,在城內游覽,參加社交活動,與社會知名人士結交。蘇洵將著作向德高望重的歐陽修呈上。歐陽修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兩耳長而特別白皙,上唇稍短,大笑時稍露牙齦。歐陽修,看來并非美男子,但是一見這位文壇盟主而獲得他的恩寵,卻足以使天下士子一慰其夢寐之望。歐陽修之深獲學術界敬愛,是由于他總是以求才育才為己任。他對蘇洵熱誠接待,并經他介紹,老蘇又蒙樞密韓琦邀請至家,又轉介紹認識一些高官顯宦。不過蘇洵冷淡自負的態(tài)度,在朝廷的領袖人物心目之中,并未留下什么好印象。
蘇氏兄弟則游逛華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飯館子,站在寒冷的露天之下,以一副羨慕的心情注視大官在街上乘坐馬車而過。宋朝共有四個都城,河南開封為首,稱為東都。開封有外城內城。外城方十三里,內城七里,城周有城門十二座,入城處有兩層或三層的城圈,用來圍困進犯的敵軍。城墻上筑有雉堞,供發(fā)炮射箭之用。因為國都地處一低下之平原,無險可守,只有北部黃河綿延約有二百里(今日之隴海鐵路即沿河而行),可以拱衛(wèi)國都,因此擬訂了一個設想極為周密的軍事防御計劃。
在西部洛陽,距開封約一百三十里,建立西都,用以扼制經軍事要隘潼關自西北而來的進犯。在東部約八十里以外的商丘,設立另一軍事重鎮(zhèn),是為南都,并不怕有敵人自南部而來。在另一方面,唐朝末年,蠻族已自北方侵入中國。當時有一軍閥,由于向北番異族一霸主效忠,在其卵翼之下,遂成立朝廷,對抗中國。石敬瑭向契丹王以兒子自稱,但自謂深愛中國并關心國家之太平與百姓之幸福。他自稱“兒皇帝”,稱契丹王為“父皇帝”。他在世之時,使中國形成分裂,獲取外族之贊美。但是國家應當慎謀嚴防有此等情形出現。不論古今,在中國總是有打著愛國旗號的漢奸,只要自己能大權在握顯赫一時,便在救國救民的堂皇名義之下,甘心充當異族的傀儡。石敬瑭后來以“兒皇帝”之身,為“父皇帝”所廢,羞憤而死,此一事實并不足以阻止十二世紀時另一傀儡張邦昌之出現。而在張邦昌失去利用價值后,立即被推翻,棄之如敝屣,但并不足以阻止清末另一個漢奸吳三桂向關外借兵,進入長城,讓滿洲人毀滅了中國政府。宋朝因此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北京,遏止北方異族的南侵。
開封是中國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偉壯麗,財富之厚,人才之廣,聲色之美,皆集于朝廷之上。城外有護城河圍繞,河寬百尺,河的兩岸種有榆樹楊柳,朱門白墻掩映于樹木的翠綠之間。有四條河自城中流過,大都自西而東,其中最大者為汴河,從安徽河南大平原而來的食糧,全在此河上運輸。河上的水門夜間關閉。城內大街通衢,每隔百碼,設有警衛(wèi)。自城中流過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橋相通。最重要的一座橋在皇宮的前面,乃精心設計,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筑成。皇宮位于城市之中央。南由玄德樓下面的一段石頭和磚建的墻垣開始,皇宮的建筑則點綴著龍鳳花樣的浮雕,上面是光亮閃爍的殿頂,是用各種顏色的琉璃瓦建成的。宮殿四周是大街,按照羅盤的四角起的街名?;蕦m的西面為中書省和樞密院。在外城的南部,朱雀門之外,有國子監(jiān)和太廟。街上行人熙來攘往,官家的馬車、牛車、轎子——轎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另外有由人拉的兩輪車,可以說是現代東洋車的原始型,這些車轎等在街上川流不息。坐著女人的牛車上,簾子都放了下來。在皇城有個特點,就是必須戴帽子,即使低賤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個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