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的《東方》雜志復刊,易名《今日東方》,向我約稿。在《今日東方》第二期上,有《曠世大劫難—商務印書館被毀記》,不讀此文則已,讀了此文,我思緒萬千,竟一夜不能入睡。這段史實大家都是知道的:1932年1月28日晚11時許,日本陸戰(zhàn)隊突然進犯上海閘北,我十九路軍奮起抵抗,是為著名的“1?28事件”;日本轟炸機于次日凌晨從停泊在黃浦江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先到閘北地區(qū)盤旋示威,到天亮后,約10時許,竟特意選中了商務印書館和附近的醫(yī)院投彈,商務印書館被六顆炸彈擊中,引發(fā)大火,卷起的紙灰飛達數(shù)十里以外,所有庫存圖書和待印書稿全部在劫火中焚毀;而附近的醫(yī)院,亦被炸成一片廢墟,所有未及躲避的病人和醫(yī)護人員都被殺害。把炸彈有意投向中國最大的文化機構(gòu),并投向兩國交兵中,最應得到戰(zhàn)火豁免的醫(yī)療機構(gòu),日本軍國主義那反文明反人類的法西斯氣焰,其窮兇極惡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至今思之,還令人不禁眥裂發(fā)豎!
這段史實,于我個人而言,不僅是難以忘懷的國恨,而且也是刻骨銘心的家仇。
我的祖父劉云門(又名劉正雅,筆名鎦魚山),就在那一天里,被日機炸死在醫(yī)院里。他是因中風而住院的,身體已基本上癱瘓,不可能在日機肆虐的一剎那設法躲避。轟炸過后,只有我姑媽在上海,她急忙趕赴醫(yī)院,只見一片冒著余火濃煙的廢墟,蒸騰出枯焦熾熱的氣浪,她和若干也是尋訪親人的男女哭喊著去那廢墟中翻查,希望能找到親人的尸體;也不時有尋訪者忽然發(fā)出凄厲的號哭聲—那是終于翻出了尚可辨認的親人遺??;但我姑媽直翻檢到雙手冒血,硬是沒能找到祖父遺體;后來有轟炸時僥幸從醫(yī)院里逃出的人士來扶持勸慰我姑媽和另一些痛不欲生的難屬,他們證實,直到飛機的聲音在頭頂喧囂時,他們還以為無論如何總不至于向醫(yī)院投彈,雖然也進行了一些疏散,但進度緩慢,后來突然有炸彈投向醫(yī)院,他們因為恰好不在樓體內(nèi),故而能夠逃逸。據(jù)他們證實,凡在樓里的,沒有生還的可能,有的病房被炸彈正面擊中,人體和家具成為齏粉,加以大火燃燒,使尋找遺骸成為不可能之事……姑媽聽了,當場暈死在勸慰者懷里。
祖父大約出生在1885年,他在清朝最后一次科舉考試里得中最后一屆舉人。那一次中舉的舉人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等候分派一個官職,一是公費留洋,祖父選擇了第二種,他到日本留學,據(jù)說曾進過早稻田大學,又進過東京帝大,最后確定的專業(yè)是醫(yī)療,這也是那個時代許許多多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以為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改變自己民族“東亞病夫”的面貌。在日本時祖父與廖仲愷、何香凝過從頗密,也見過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思想趨向激進?;貒螅娓赶仍诩亦l(xiāng)(四川安岳縣)開辟新學,自任體育教師,編制新式體操,還自寫歌詞自譜曲調(diào),帶領學生們邊唱新歌邊做新操,一時轟動鄉(xiāng)里。后來祖父到北京任京官,是在蒙藏院任僉事(清末是否有這個官職,我生也晚,不甚清楚,但共和后他仍在蒙藏院,職務為僉事,則應無誤)。在清末,他曾與汪精衛(wèi)、黃復生等合謀在銀錠橋預置炸彈,刺殺攝政王,事敗后汪被捕,還曾有“引頸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語傳世。那次謀刺,祖父以在鼓樓前大街開設的“真光照相館”為掩護,事泄后汪、黃都沒有說出他來,清廷也未偵查出他,他以后對此事也就諱莫如深,但某些最親近的朋友,如李貞白、孫炳文等是知道的。共和后,孫中山在南方并不能充分施展抱負,而假意擁護共和的袁世凱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其稱帝的野心,祖父心情非??鄲灒啻巫髟娛惆l(fā)其郁悶的情思,我在他遺留的極少墨跡中看到幾首,其中一首是:
大江東下國中分,
北南悲歌南尚文;
金粉六朝余艷氛,
貂冠一代慕浮云。
未經(jīng)爨釜魚游底,
不待燒兵鵲散群;
占有吳山人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