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祖父劉云門、父親劉天演的一個天然遺傳物。
和許多中國人一樣,我經(jīng)歷了許多次有時是很激烈的代間沖突。因為政治,因為經(jīng)濟,因為道德觀,因為興趣愛好分流,因為認識分歧,因為感情波動,因為性格的變異,因為無端的煩躁,因為單向或雙向的誤解,以及什么也不因為……有時是被時代、社會的大潮流所推動,有時迫于具體處境,有時完全是主動出擊,有時似乎非常清醒,有時實在是渾渾噩噩,有時始于理性而終于非理性……代間的沖突釀成了一出出悲喜正鬧的活劇。
我不是宗教徒。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和我一樣,沒有宗教信仰。我們不覺得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在我們的肉體和靈魂之上,而我們都面對著他,因此要對他負責。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浸潤,使大多數(shù)西方人覺得在人與人之上有一個上帝,因此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代間的差異沖突和個體生命與上帝的差異和沖突相比,因有質(zhì)的不同,所以簡直微不足道。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面對上帝的平行線。我們中國人,尤其漢族人,其絕大多數(shù)人,人與人之間是親族的鏈環(huán)關(guān)系,一個人,只是這鏈中的一環(huán)。比如我,我沒有上帝,我只能這樣來確定我的位置:我是我祖父祖母的孫子、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兒子的父親,以及誰誰誰的朋友、誰誰誰的對頭、誰誰誰的鄰居,等等。我需對以上種種人際關(guān)系負責?,F(xiàn)在我非常理解孔夫子提出的“仁”,這個字拆開了就是“二人”。是的,儒家學說的精髓就是讓我們時刻意識到,我們沒有單獨的個人價值,我們個人的價值是建筑在起碼兩個人以上的關(guān)系上的。而在我們所置身的人際鏈環(huán)中,最重要的是:我們是誰的后代?我們是否令他們滿意?
我不知道祖父如果看得到今日的我,他會有何觀感。父親沒有等到我大踏步走入文壇,就過世了,他其實并不一定希望我成為一個作家。想起來常常發(fā)愣,為什么父子間的沖突,即使在最親和的家庭中,也往往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