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于闐的國境就止于且末。李圣天時期,于闐國境共有十州,東到且末,西至疏勒(今天的喀什一帶),是西域一大強國,國都名為安軍州。從地圖上看,今天的玉龍喀什河是白玉河,喀拉喀什河就是烏玉河,還有一條綠玉河想必因為年久斷流而干涸了。于闐出產(chǎn)美玉,主要就是從這三條河中撈取。于闐的美玉數(shù)千年來都是各方珍視的寶物,也是于闐最大宗的出口物資,故事中的李思裕身為李圣天堂弟,又是于闐鎮(zhèn)國將軍,因此設(shè)定他身邊總帶著一把漂亮的綠玉弩。而故事里陶妙賢用破鑼嗓子唱的“天邊月,遙望似一團(tuán)銀”,取自敦煌曲子詞中的《望江南》。詞在唐末的中原也剛開始流行,但敦煌就已出現(xiàn)大量的詞了,可見即使是在唐末這樣混亂的時代里,流行文化的傳播也超過我們的想象。
故事中李思裕和幻真迎接歸義軍公主回于闐,是從石城鎮(zhèn),也就是今天的且末出發(fā),沿昆侖山和塔克拉瑪干中間的通道西行。這條通道也就是從漢代以來的絲綢之路南道,全盛時期的唐朝在西域一帶派駐大量軍隊防守,但在“安史之亂”后戍兵被大量抽調(diào)回去,吐蕃趁機(jī)進(jìn)入西域,唐朝的河西節(jié)度使楊志烈兵敗后逃到甘州,被叛兵所殺,而吐蕃更曾進(jìn)攻沙州,圍困敦煌達(dá)十一年之久,直到最后守御敦煌的兵馬使閻朝因矢盡糧絕而投降吐蕃,絲綢之路的這條南道因而斷絕了很多年。然而敦煌一帶的漢人雖降,心中卻仍然緬懷故國,當(dāng)時人們雖然身著吐蕃服飾,但每到祭祖之時,就偷偷取出中國服裝,穿戴好后相對痛哭,然而再收藏起來。正因為有這樣的基礎(chǔ),到了大中二年(848),同樣身為吐蕃官員的張議潮起兵消滅了河西走廊的吐蕃勢力,絲綢之路南道才再度打通。只是當(dāng)時的西域,吐蕃勢力仍然留存著一部分,高居誨在筆記中還這樣寫道:“自靈州渡黃河至于闐,往往見吐蕃族帳,而于闐常與吐蕃相攻劫?!惫适轮兄v到于闐寶光寺上座瞿沙有九大弟子,被稱為于闐紫衣九僧,在高居誨的筆記中也這樣寫道:“圣天居處,嘗以紫衣僧五十人列侍。”高居誨見到李圣天,是在年號同慶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940元,離這個故事又過了十五年。十五年后紫衣僧增加到五十個,想來也能自圓其說吧。紫衣為唐朝天子賜給僧侶的服裝,晚唐名詩人鄭谷有一句詩說“愛僧不愛紫衣僧”。李圣天讓紫衣僧列侍左右,可見他采取唐朝制度相當(dāng)全面。真實的歷史上李圣天如何迎娶曹議金的次女并沒有確切記載,想來只有比我寫的故事更加艱難,其中說不定真有幻真這樣身懷異術(shù)的僧侶隨行保護(hù)。而高居誨和張匡鄴在經(jīng)過沙漠時,因為找不到水,干渴難忍,只能掘地得到濕沙,放在胸前才止渴。另外故事中說到的摩耶境、龍城七寶則純是想象,不過也并非全無根據(jù)。摩耶是梵語,“幻”之意,摩耶境就是幻境。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有云:“龍城,故姜賴之虛,胡之大國也。蒲昌海溢,蕩覆其國?!逼巡>褪橇_布泊,現(xiàn)代一般認(rèn)為所謂龍城,就是羅布泊周圍的雅丹地貌,并非實有之城,不過小說家言,特別是這種幻想小說,不必如此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