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法解決的問題:為藝術提供資金(6)

我們應有的文化 作者:雅克·巴爾贊


經濟復蘇之后,那些具有天賦的藝術家進入了藝術院校。大專院校設立了藝術系部,修建了劇院,收羅了游散在社會上的詩人、劇院常聘導演以及駐團作曲家。他們將無伴奏合唱隊變成管弦樂隊合唱團,創(chuàng)建電影教研室,組建弦樂四重奏樂隊。總之,他們變?yōu)檎心颊撸谌蚍秶鷥葹樽鳛樽诮痰乃囆g系部收羅人員。在那一發(fā)展影響了一代人之后,可以在1968年參加芝加哥騷亂的學生發(fā)表的宣言中讀到這種影響的痕跡,那些學生提出的要求包括這兩項:其一,廢除貨幣;其二,人人都成為藝術家。

那時,美國企業(yè)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它是一種承擔了社會責任的組織。一個方式是給慈善機構和教育機構捐款,不久也給藝術活動捐款。此外,到了20世紀50年代,公司董事們紛紛出資購買繪畫作品和雕塑作品,裝飾會議室和接待大廳,并且最終逐漸開始喜歡那些作品。今天,人們會在報刊上看到,美林證券公司或者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正在贊助一項規(guī)模巨大的藝術展覽;百事可樂藝術藏品再次巡展,以便向全世界顯示,美國人已經不再是沒有文化的野蠻人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點是,在眾多——也是美國獨有的——私人基金會中,不乏包含或者專門從事藝術贊助活動的部門,這既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在藝術展示中。聯邦政府創(chuàng)立了國家藝術基金,各州政府也相繼成立了藝術委員會。

從大范圍看,西方世界的藝術資助似乎已經糾正了過去的錯誤做法,形成了令人滿意的資金提供體系。該體系所依賴的不僅是有錢有勢的人群,它的結構有助于藝術人才之間的公平競爭;該體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撐,在某種意義上處于公眾輿論的監(jiān)督之下;該體系補充了本身結構良好、恒久存在、規(guī)模巨大、自由競爭的經濟市場:銷售商、畫廊、出版商、編輯、唱片公司、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劇院是其常客或者中間機構,讓貨款從熱心買家受眾那里源源不斷地流出來。難道這一切不足以令人欽佩嗎?

就意圖而言,這當然是令人欽佩的,而且它反駁了關于全面物質化社會的陳詞濫調。但是,它還不夠——無論就藝術場館,還是對藝術家及其支持者來說,它都不是令人滿意的。其原因在于,與這些安排同步形成的是藝術作品的大量增加——實際上被始終不懈的社會支持和個人抱負所驅動。藝術宗教有許多信徒,社會的每個部分都希望加入藝術表達的行列;學校、教會、城鎮(zhèn)、企業(yè)、醫(yī)院和游輪都希望建立藝術中心。與此同時,從嬰兒開始,每一點兒藝術火花都得到普遍支持,企望形成熊熊燃燒的藝術火焰。

其結果是,任何地方訓練有素的個人和團體都呼吁得到支持;任何地方都在填寫資助申請;任何地方的藝術機構都赤字運行;任何地方的忠實公眾都在為過高的價格埋單;任何地方的藝術團體——藝術資助人和藝術生產者——都對自認為無法容忍的境遇感到憤憤不平:如此眾多的藝術天才,竟然沒有足夠的金錢資助!從哪里可以弄到經費?答案當然是籌款。于是,爭取補助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與之相伴的是對整個資助經費形成的雙重增加的壓力——一個是成本的普遍增加,另一個是藝術家、藝術團體、藝術中心和藝術節(jié)數量的不斷增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