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探討的,是歷史與人性。
歷史有如大江大河,經(jīng)歷了秦漢的汪洋浩瀚之后,在漢末急轉(zhuǎn)直下,進入了“歷史的三峽”(唐德剛語)。在這個時代,通貨膨脹、司法黑暗、官員腐敗、瘟疫橫行、兵連禍結(jié)。要么吃人,要么被人吃。每一個人都是這出慘劇的領(lǐng)銜主演,這里不提供觀眾席。
司馬懿毫無思想準備地猝然降臨在這個亂世,他必須正視放棄靈魂抑或放棄生命的殘酷抉擇,必須直面吃人抑或被吃的血腥歧途。
在這命運的十字路口,本時代最優(yōu)秀的兩個人物——司馬懿和諸葛亮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諸葛亮一生力矯時弊,以正道自勉,以公德為先,最后個人的事業(yè)以失敗告終,留下千古遺恨;
司馬懿一生順應(yīng)時勢,以權(quán)謀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后個人的事業(yè)以喜劇收場,為子孫開創(chuàng)大晉江山。
但是,如果把歷史的時間軸拉伸,則可以發(fā)現(xiàn):諸葛亮生前失敗,卻青史流芳;司馬懿生前成功,卻敗在了后人心中。成敗異勢,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一切?
這就是人性之下的歷史。
相比起歷史的滾滾洪流,也許人性細致而微觀的蛻變更能吸引人。
沒有誰生來就老謀深算,即便被民國怪才李宗吾奉為一代“厚黑宗師”的司馬懿也不例外。恰恰與后世“厚黑宗師”的刻板印象相反,司馬懿和我們一樣,也曾是個充滿朝氣與理想的青年。他出生在世風(fēng)日下的70年代末,在迷茫與兵荒馬亂中跨越世紀,在曹操、曹丕、曹叡三個極難伺候的老板手下打工,通過不懈的隱忍與奮斗,最終成就了無冕之王的偉業(yè)。
細細觀察司馬懿的一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從稚嫩而鋒芒畢露到老辣而重劍無鋒的整個轉(zhuǎn)變?;盍似呤嗄辏K于完全適應(yīng)了黑暗的社會,如魚得水,樂在其中。
然而,司馬懿成功之日,也正是他被醬缸文化染透之時。
這就是歷史之中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