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南挨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有深溝,是個易守難攻的所在。五丈原之名,據(jù)說是因為該原高出平地五十丈,最初叫作“五十丈原”,后來訛傳為“五丈原”。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是一片面積十二平方公里的高地平原。諸葛亮將大軍屯駐于此,正是守正之道。然而兵法“以正合,以奇勝”,要想對付魏軍必須出奇兵。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這樣的老烏龜一定會堅守不出,絕不肯輕易應戰(zhàn)。對付這樣的對手,只有調(diào)動其奔命,在運動中消滅敵人。諸葛亮計議已定,留守部分將士駐扎五丈原,自己親率主力軍,奔襲敵軍西面的西圍。
諸葛亮大軍西進的消息傳到司馬懿軍帳。司馬懿心頭一驚,西圍雖然已有重兵把守,但恐怕不是諸葛亮主力的對手。一旦被攻取,則北原、渭南對于五丈原形成的合圍之勢,將不復存在。不行,不能讓諸葛亮占有西圍!司馬懿下令,大軍馳援西圍。
郭淮不同意。郭淮覺得,諸葛亮詭計無雙,慣用聲東擊西之計。西圍已經(jīng)有重兵把守,以諸葛亮審慎持重的性格,絕不會冒險攻打徒自損兵折將。蜀軍大張旗鼓前往西圍,恐怕其意不在西而在東也。
郭淮對司馬懿說:我估計這是諸葛亮的聲東擊西之計,蜀軍的目標恐怕不是西圍,而是東邊的陽遂。在這關鍵時刻,我軍不宜分軍往西圍,而應加強陽遂的守備。
司馬懿一聽,大有道理。西圍已有重兵把守,即便蜀軍強攻,一時半會也難以拿下,到時候再增援不遲。而陽遂兵力單薄,倘若失守,則大好形勢將遭破壞。司馬懿看看郭淮,心想此人果然智勇雙全,乃一代將星。諸葛亮啊諸葛亮,我司馬懿一人之智或許不能敵你,但我能人盡其才、群策群力;而你自恃才智過人,單槍匹馬、事必躬親,哪怕智者千慮恐怕也必有一失了。
司馬懿當機立斷,派將軍郭淮、胡遵前往陽遂,抵御蜀軍。
暮色深重,一支軍隊形同鬼魅,靜悄悄地行進在前往陽遂的道路上。領軍的,正是諸葛亮。諸葛亮以大軍佯攻西圍,實際潛往陽遂,以出其不意掩其不備,指望能夠一舉拿下陽遂,給渭南的司馬懿大營打入一個楔子。
蜀軍人銜枚馬裹蹄,隨風潛入夜,行軍靜無聲。這次出師以來屢屢不順,但是蜀軍依舊士氣飽滿。因為他們極度信賴帶領這支軍隊的諸葛丞相,他們相信在丞相的率領下一定可以殲滅一切敵人,像往常一樣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
但是殘酷的現(xiàn)實又一次打破了他們的夢想。
距離陽遂還有一段路,前方積石原出現(xiàn)了大量的魏軍。諸葛亮大吃一驚,沒有料到自己的計謀居然又被看穿了。
統(tǒng)領魏軍的正是郭淮、胡遵,他們沒有消極防守在陽遂,而是主動出擊,把主戰(zhàn)場選擇在最能發(fā)揮魏軍騎兵機動性優(yōu)勢的平原——積石原。望見蜀漢偷襲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如期而至,郭淮喜不自勝,下令三軍:出擊!
諸葛亮不敢戀戰(zhàn)。兩軍略一接觸,諸葛亮就指揮大軍后撤。郭淮深知諸葛亮撤軍的威力——一次撤軍斬殺了王雙,再次撤軍射死了張郃。郭淮可不想成為張郃第二,自然不敢追擊,任由諸葛亮從容退去。
諸葛亮退守五丈原,不會再輕舉妄動。司馬懿觀察地形圖,五丈原西邊是鐵城陳倉,北面是郭淮駐守的北原,東面是我主力軍駐扎的渭南大營。三股魏軍對五丈原形成合圍之勢。三面設網(wǎng),網(wǎng)開一面。
網(wǎng)開的這一面,是五丈原南邊的斜谷道。諸葛亮啊,你還是老老實實從斜谷退回去吧。
司馬懿與諸葛亮,就像兩個旗鼓相當?shù)奈淞指呤?,誰也不敢輕易先出手,只好擺出架勢等待對方露出破綻再給以致命一擊。
司馬懿的機會,很快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