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演者均帶著強大的政治壓力,甚至到了精神過敏的地步。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1974年,河北省藝術學校京劇班師生排演第二批樣板戲中的《杜鵑山》第四場“青竹吐翠”,劇本中關于這一場的布景提示是:“新竹泛綠,青翠欲滴;杜鵑盛開,絢麗多彩……”舞臺隊的一位極細心的老教師,因多次觀摩過此戲,記下了舞臺上的許多細節(jié),這次演出前,她回憶起樣板戲《杜鵑山》布景上的杜鵑花是五十四朵,生怕學演的杜鵑山》“走樣”,開演前她就急匆匆地在臺上一朵一朵地數(shù),看是不是五十四朵。數(shù)的結果是五十四朵,才長長吁了一口氣。
還有一些學演的經(jīng)歷則在百姓中成為流傳甚廣的經(jīng)典笑話。如說某劇團演《智取威虎山》時,第六場“打進匪窟”,劇本規(guī)定是——座山雕:“臉紅什么?”楊子榮:“精神煥發(fā)?!弊降瘢骸霸趺从贮S啦?”楊子榮:“防冷涂的蠟?!卑缪輻钭訕s的演員可能由于太緊張,這段對話的臺詞變成了——座山雕:“臉紅什么?”楊子榮:“防冷涂的蠟?!弊降褚粫r沒反應過來,照問不誤:怎么又黃啦?”扮演楊子榮的演員一聽,第一句說錯了,又不能收回,遂改口現(xiàn)編詞兒:“又涂了一層蠟!”
下面這個也是樣板戲學演的經(jīng)典笑話:楊子榮打虎上山,在威虎廳和座山雕比試槍法:打吊燈。座山雕一槍打滅一盞油燈,眾匪徒叫道,好!楊子榮振臂一甩,一槍打滅兩盞燈,眾匪徒又叫道,好!一槍打倆。話說有一回,某地區(qū)文工團演出這一場,座山雕一槍出去,道具一不小心關了兩盞燈,眾匪徒叫道:好哇,一槍打倆。道具一聽著急了,英雄人物可不能輸給個座山雕,這可是個原則問題,再等到楊子榮振臂一甩時,把總電閘給關了。結果眾匪徒也不含糊,齊嚷道:好哇,一槍把保險絲都打斷了。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許多村鎮(zhèn)的民間劇團當時也只能演樣板戲。不過在“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也有對學演樣板戲不恭的趣事。曾經(jīng)見到一篇文章這樣回憶,1968年在河北中部的蠡縣某村,作者看了一場由村級劇團學演的沙家浜》,在演胡傳魁結婚那場戲時,竟增加了一個打扮妖冶的女子舞著綢子滿臺跳舞;胡傳魁和刁德一則不知穿的什么部隊的服裝,兩個人還都戴著眼鏡,對白是滿口蠡縣話;學演《紅燈記》則是所有演員都穿著農(nóng)民常穿的衣裳,包括日本憲兵隊也是穿著農(nóng)村男式對襟小棉襖,留著寸頭,不戴帽子,脖子上圍著白毛巾,左腋下還夾著一個20世紀60年代辦公用的硬紙板做成的文件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