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初年,一個叫林融的人起兵造反,然后毫無懸念地被撲滅了。本來這只是一次無甚亮點的造反運動,在封建王朝,這樣的運動每個月總有那么兩三次,可壞就壞在這次林融打的是興復趙宋王朝的旗號!
這還得了,元帝國的統(tǒng)治者還清晰地記得當年自己與宋王朝鏖戰(zhàn)四十余年,還搭上一個可汗性命的慘痛經(jīng)歷,往事不堪回首。
于是,元朝派了使者專門往青田調(diào)查,發(fā)誓要把林融的余黨都揪出來,來個斬草除根。
余黨,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腥風血雨的詞兒,所有人都知道,清洗余黨正是以公徇私、公報私仇的最好機會。說你是余黨,你就是余黨,不是也是。不小心跟主謀說過一句話,寫過一封信,對過一個眼神,甚至于,人都不認識主謀但不幸和主謀的仇人有仇——這樣的人都可以扣上一頂余黨的帽子,然后一刀殺掉。
特使就是拿了這么一張空白的“死亡筆記”來到青田縣,一個月下來,筆記上的姓名已經(jīng)寫得滿滿當當,絕大多數(shù)都是無辜群眾。
作為青田縣的大地主,劉濠看到了這份名單,讀完之后悲不自勝,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怎能見死不救!
可怎么救?
一瞬間無數(shù)個念頭閃過劉濠的頭腦。最簡單的莫過于“殺特使,搶名冊”,在民風彪悍的元朝,我們一直都用它。
但是,搶了名冊,劉濠還能全身而退嗎?更重要的是,搶了這份名冊,難道他們不能再找個特使再弄一份名冊嗎?
不行!一定有什么更巧妙的方法!那天夜里,劉濠與自己的孫子,也就是劉伯溫的父親劉熗商量了一整夜,終于想到一個絕妙的計策。
第二天,劉濠以盡地主之誼的名義把特使請到自己家里吃飯。劉濠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忠厚老實”的老好人,觥籌交錯之間,只見他老人家口吐蓮花、左右逢源,硬是把特使們灌得酩酊大醉——而他自己卻沒醉。
等特使差不多醉得雷都打不醒了,劉濠翻開他們隨身攜帶的包囊,將那份名單找出來,從中挑出兩百名真正的林融余黨將其名字抄錄下來,隨后一把火將自家的樓燒了!
這個時候的特使,還跟豬一樣醉死在樓里頭,劉濠帶領家人“奮力”將特使從火海里救了出來,當然,包囊已被燒成灰燼。特使嚇得不知所措,因為包囊里有他必須拿回去復命的名單。
看著特使手足無措的樣子,劉濠心里暗爽,臉上卻洋溢著同情與關切,好言安慰特使,說自己在地頭上有熟人,幾天之內(nèi)跑一趟,將名單重新列一次應該不成問題。此時特使一點主見都沒有了,只好聽從劉濠的安排。所謂做戲做全套,劉濠有模有樣地“等”了四天之后,才將自己事先抄錄下來的名單交給特使,特使千恩萬謝地離去。
就這樣,劉濠救下了許多無辜鄉(xiāng)親的性命。
劉濠就是這樣一個好人:善良,但不迂腐;出得了奇謀(既救了人還讓特使欠了他的情),下得了狠手(一把火就把自己的屋子燒了)。在強大的邪惡面前,他既沒有退縮妥協(xié),也沒有以卵擊石,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機于無形。
小劉伯溫默默地記住了這個故事,他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一種力量叫作智謀,有一種機變叫作方圓。
以上,便是劉伯溫的父親、母親和家庭留給他的寶貴財富:儒雅的氣質(zhì),深厚的學養(yǎng),正直的品格,四兩撥千斤的謀略和外圓內(nèi)方的為人準則。
劉熗把這筆家傳的財富深深地埋入了劉伯溫的靈魂中,這是比任何香車、別墅、支票存折都更為寶貴的財富,劉伯溫一生都將因此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