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歸國以后之“聲名鵲起” 3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作者:鄭麗婭


那是在北師大附屬中學,徐志摩沒有準備現(xiàn)成的講稿,而是讓孩子們發(fā)問,他再就他們提出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磥?,徐志摩想對自己曾經(jīng)“牛津“的講法來一次撥亂反正。沒想到,這過于新穎的提議把當時的中學生給嚇到了,全場竟然沒有人敢提問,于是,詩人徐志摩只好站在那里,從頭講到了尾。演講的內(nèi)容后來由人整理成文,取名《詩人與詩》,發(fā)表在了報刊上。沒想到,這一篇小文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原來,徐志摩的演講里有這樣的言論:“詩人不能兼作數(shù)學家。如像德國的Goethe(歌德),他的政治、歷史、哲學、文學……都好,只有數(shù)學一種學科不行。你們數(shù)學不見長的,來學詩一定是很適宜的;因為詩人的情重于智,數(shù)學家卻只重印板式的思構(gòu);數(shù)學不好的人,他的想像力一定很發(fā)達,所以他不慣受拘于那呆板的條例。”

平心而論,徐志摩的觀點并沒有錯,他承認了人有天賦和人與人之間思維上具有差異性?,F(xiàn)在的中學分為文理科教學應該就是對這一點的承認,只是數(shù)學依然算作必考的基礎學科,可以說,現(xiàn)在教育學家的眼光還沒有當年的徐志摩超前。可是他錯就錯在,他這番話講錯了對象,他當時的受眾是一群在讀的中學生,這就讓人抓住了把柄,做起了文章。

首先發(fā)難的是一位署名為桐伯的人,他寫了一篇文章,發(fā)表在《晨報副刊》上,不同意徐志摩的觀點,認為這樣會使中學生找到理由不好好學習數(shù)學,而當時的教育是鼓勵中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晨報副刊》的發(fā)行量很大,在全國都有很有名。這樣的一篇文章出來,竟然引起了全國的大討論。當時,很多地方都有專人寫文章談自己的看法。批判徐志摩的人有之,贊許徐志摩的也有。大家討論得那么熱鬧,徐志摩卻沒有寫一個字為自己辯駁。也許他認為懂得的人自然會懂得,不懂的人講了也是枉然,又或者越辯白越說不清楚,索性不置一詞,懶得回應。說多了,也許別人會認為他因為數(shù)學不好才酸溜溜地發(fā)表這樣的言論,其實這樣才錯怪了徐志摩,他讀書時候的成績每一門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也正因為此,他的“算學與詩人”的看法才更顯得更公允,更有價值。

這場討論也無意中讓他在全國越來越有名,雖然這種積累聲名的方式并不是他想要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