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虻:生命需要保持一種激情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作者:徐泓


激情能讓別人感到你是不可阻擋的時候,就會為你的成功讓路!一個人內(nèi)心不可屈服的氣質(zhì)是會感動人的,并能夠改變很多東西。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大學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與工作,還處于計劃分配、組織安排的狀況。陳虻卻執(zhí)著地自我選擇,運作成功了此生唯一的一次跳槽。

1985年1月,一紙調(diào)令,將24歲的陳虻,從航天工業(yè)部團委調(diào)入了中央電視臺專題部。

這次跳槽,不僅意味著轉(zhuǎn)行,更意味著舍棄:

在原來工作的單位,這位年輕的共產(chǎn)黨員曾被告知:“你是我們這里畫了圈的人。”

“什么叫畫了圈的人?”陳虻問。

“哈工大分來的10個學生中,有兩個被圈定為部里的培養(yǎng)對象,你是其中之一?!?/p>

干部梯隊的格局如此明朗,陳虻只需拾階而上。

但內(nèi)心的激情,生命的熱血,卻在告訴他:這不是你要的,不是你喜歡的。

陳虻從小熱愛藝術(shù)。骨子里是個文藝青年。

四、五歲的時候,父親陳列教他背誦唐詩宋詞:“記性真好,只要帶著讀兩三遍,他就朗朗上口?!?/p>

在小學、中學同學的回憶中,陳虻多才多藝,一直是校園內(nèi)外各種匯演、文藝活動中的小明星。到了大學,他指揮的大合唱、他的琵琶獨奏、他創(chuàng)作并表演的配樂詩朗誦、他創(chuàng)作編導并表演的小話劇,都曾屢屢為他所在的精密儀器系贏得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全校文藝匯演一等獎。

母親楊青記得:還在讀高中二年級的時候,陳虻就去報考過北京電影學院。臨出門,母親往他的書包里塞了一瓶水、四個他愛吃的豆包。

沒有考取。第二年,陳虻的10個報考志愿都填上了北京以外的大學。他想離開身邊熟悉的環(huán)境,去感受一種新的生活。他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錄取。

離家前,唯一的不甘心,他問母親:學完理工科還能搞文嗎?

4年以后,母親收到陳虻畢業(yè)從學校寄回家的一大箱子書,打開來,眼里一熱:除了很少部分光學專業(yè)書,赫然入目的全是文學和哲學的世界名著。

當年的校友尹海潔,被陳虻稱為尹姐,同為工科院校里不多的文學青年?;貞浰麄?nèi)琊囁瓶士駸嶙x書,她說:每次在食堂排隊買飯,等著炒土豆、燉白菜,我們都抓緊一切時間,在交流讀書心得。

那正是浩劫過后,開啟民智、思想解放的時代。讀文學、讀哲學,陳虻的精神世界充滿活力,他的生命需要自由地伸展。當然,仕途與官場不適合他。

上大四的時候,陳虻回到北京實習,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了中央電視臺,從小到大一直朦朦朧朧的搞文藝的念頭突然清晰起來,化作了一幢大樓、一間間編輯室、一個個可以踏踏實實做電視的位子。

于是,從到航天部上班的第一天起,他就在設計怎樣才能盡快地調(diào)出去。

他說:“我當時腦子里有兩條路:一條是不好好干,給你們搗亂,那么我要走就沒有人會留我了。還有一條是好好干,干得非常出色,讓你們覺得我這個人值得尊敬。你們尊敬我,也就會尊重我的愿望,然后,我說服你們?!?/p>

他選擇了后一條路,開始玩兒命似的工作。航天部機關團委經(jīng)常需要組織大型活動,這正好應了陳虻的長項:

國慶35周年天安門廣場聯(lián)歡,國家機關50多個部委的3 600名青年排練集體舞,初練時場面一片混亂。陳虻臨陣受命,當了總指揮。站到高高的主席臺上,只見他環(huán)顧四周,利落地揮動手臂,果斷地喊話下令,臺下很快就秩序井然,起舞翩翩。

也是那一年,胡耀邦總書記邀請日本3 000名青年來中國訪問。團中央組織中日青年聯(lián)歡活動,陳虻忙碌在會務第一線,辦公室里一住就是八九天,從票務、交通到演出,一切安排得有條不紊。

幾件大活兒都干得利落、出色,團中央發(fā)現(xiàn)了這個好苗子,準備把他調(diào)上去。

于是時機到了。陳虻抓住這個可能有所松動的節(jié)骨眼兒,開始逆向?qū)嵤┳约旱恼{(diào)動計劃。他一級一級地找領導,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反復陳述自己的愿望:“我想去中央電視臺”。

“我心里特別喜歡電視?!甭爮膬?nèi)心的召喚,找到自己生命的最愛,這是陳虻毅然改行的唯一理由。

留在書面材料里,也是一行直白、樸素的文字:

由于我個人的愛好與愿望,想辦法說服了我所在的單位,也說服了中央電視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