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詞語和神話中醒來 6

迎向詩意的逆光 作者:趙月斌


大地以厚德載物,春天,老虎,石頭……它們生發(fā)于大地,受命于大地,也“讓大地成為大地”《人,詩意地安居》第102頁。,于此,曹有云的詩歌疆界豁然開朗,像是打開了一扇“眾妙之門”,讓我們看到了大地上存在的無限可能。而詩人——這大地上的發(fā)現(xiàn)者,又當如何看待大地?我們——這塵寰中的凡人,又當如何在大地上棲居?荷爾德林說要“詩意”:“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德]荷爾德林:《在柔媚的湛藍中》,轉(zhuǎn)引自[德]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wù)印書館2000年版,第106頁。。海德格爾說要“拯救”:凡人應(yīng)以拯救大地的方式安居。“詩并不飛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羈絆,盤旋其上。正是詩,首次將人帶回大地,使人屬于這大地,并因此安居。”《人,詩意地安居》,第93頁。詩人就是這樣一位大地的展示者,他以語言(詩歌)確立大地,并矢志不渝地保護它:在陽光下守護,在眾神退隱的時候守護,即使在死亡的睡眠中還在守護?!洞蟮嘏c人》這首詩即集中表現(xiàn)了詩人與大地須臾不可分割的本質(zhì)聯(lián)系,詩人既作為大地的守護者而存在,又是大地的一部分,作為大地上最接近本源、最接受神明的人,他與大地同呼吸共命運,使本真的安居成為可能。所以詩人才毫無保留地向大地傾訴道:“我們榮辱與共/我們生死存亡/我始終與你為一”,在把大地帶入自行顯現(xiàn)的澄明之境時,詩人也獲得了無蔽的自我,他的自我拯救之途亦由此敞開。

誠然,當詩人站在天梯上,站在夢境深處高聲詢問“誰在”“又有誰在”的時候,不過是在召喚他自己,當他重返大地,并將大地化為“語言”的一部分時,最終還是為了在天堂的廢墟中喚回自己的靈魂,救出自己。下面,就單獨找出一首詩,來度測一下詩人何以成為詩人,詩何以為詩:

黃昏,殘陽如血……

那身披樹葉、獸皮

耕地、狩獵的萬人之中

你最先目睹了巨大的天空與海洋

目睹了萬物,傾聽了萬物呼吸、合唱的聲音

你最先恐懼、最先戰(zhàn)栗……

……你最先出走,最先流浪

最先喊唱……

最先發(fā)現(xiàn)了兩片樹葉的差異

最先發(fā)現(xiàn)了流水晝夜不舍

四季循環(huán),花開花落

你最先喜悅、最先悲痛……

三月來臨

春風吹過平原,雷霆萬鈞

你獨自站在風雨,指點萬物

隆重命名……

天空和海洋頓然醒來,充滿飛行和游動

大地頓然醒來,萬物生長、行走或者奔跑,甚至舞蹈……

而你孤獨一人,遠離人群、遠離萬物

在神圣的黑夜,悄然穿過大地……

……千年之后,屈原挽著李白

艾青攜起海子,在又一個春天、同一個春天

站在萬物涌動的水上

站在天空和海洋飛行的脊背

站在你石頭與土壤堆壘的肩膀

再次目睹,重新命名

詞語落地,詩歌開花,詩人誕生……

而你已與萬物為一,與天地為一

與詩歌為一

——《無名氏:民間詩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