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么毛澤東一再關注劉邦與項羽(2)

劉邦與項羽 作者:朱永嘉


這個矛盾也是好事,作為一個革命的政黨,經(jīng)過風風雨雨幾十年的斗爭,成為執(zhí)政黨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為民而執(zhí)政,如何保持往日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tǒng),如何提高自己的執(zhí)政能力??刹荒芴稍诟篙呥^去的功勞簿上酣睡,把執(zhí)政視作我之產(chǎn)業(yè),借之以奉我逍遙之花息??刹荒芤虼硕兂扇罕姼锩膶ο螅荒茏兂蓴硨萘Ψ只呓獾膶ο?。那么讓大家多知道一點興亡的故事,多知道一點分裂時期的戰(zhàn)亂和痛苦,可以更加明白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的可貴而珍惜之。多知道一點由盛而衰的歷史,對我們有益。歷史從來沒有長盛不衰的事,懂一點這方面的教訓,能益人心智。中唐文學的發(fā)展,是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而衰,時人對盛唐時期安定生活的追思和懷念。李白和杜甫的詩,白居易的《長恨歌》,都離不開那個時期世道的劇變。由于中國歷史的時間太長了,我們讀史應有所選擇。

再說政治家讀史,與史家的讀史,二者有同有異。政治家讀史,是從現(xiàn)實政治斗爭的需要,以史為鑒,也就是以古人成敗得失為鑒,他并不要求系統(tǒng)地研究,他把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案例來思考和借鑒。所以往往可以取其一點,不及其余,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建構起他獨特的聯(lián)想。毛澤東讀史,一方面他系統(tǒng)地讀,反復地讀。他讀《資治通鑒》十七遍,讀廿四史,對《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和《晉書》都很熟,過去介紹毛澤東讀史的書很多,只是說他讀了什么,讀了多少遍,介紹他如何擠時間讀,而沒有介紹他是在什么時候讀什么,他為什么讀這個篇目。要知道他對歷史的關注點,往往隨形勢的變化而跳躍。他推薦別人讀史,都是有感而發(fā),有所指而為。如他在一九六九年三月珍寶島事件之后,六月在武昌重讀《南史?陳慶之傳》及《南史?韋睿傳》,是為了應對蘇軍進攻的。他能從《南史》中挑選這幾篇傳,是他長期讀史積淀的結果。史家則比較強調在系統(tǒng)和完整地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對事件和人物作出比較全面的記錄和評價,強調對史實的訂正。修史,無論是編年、紀事還是紀傳,強調的是完整、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資料,和準確地進行表述,這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和長年累月的積疊。政治家則沒有那么多功夫去這樣做。然而這二者又是互相呼應的。史學,作為學術,有它相對獨立的一面,但它不可能與政治絕緣,關鍵是它為什么服務的問題。脫離現(xiàn)實需要鉆象牙塔可以由少數(shù)人去做,但畢竟不是史學發(fā)展的方向。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歷史人物和事件,經(jīng)常會成為毛澤東關注的對象。史學家也應該對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一個個案例,對其利弊得失作一點細微的分析,既能提高人們讀史的興味,又能供人們去參考借鑒。史論式的札記便是做這一方面的工作,它對后人認識歷史還是非常有益的。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楚漢風云變幻中的歷史人物也是毛澤東一再關注的人物,他們一成一敗,都是亂世英雄。既然同學們點名講劉邦(這是我三年前上課給學生發(fā)的講稿,故作如是說),那我們在下面先說一下劉邦其人其事,順著這個次序談秦漢之際楚漢相爭的歷史過程,及其如何穩(wěn)定他所創(chuàng)建的“規(guī)模弘遠”的漢王朝。從劉邦和項羽這二個歷史人物的歷史遭際講,他們的成與敗、得和失,有鮮明的對比性。或者從歷史事件講,有許多經(jīng)驗教訓值得人們反復思考。毛澤東在講話中多次關注到這兩個人也不是偶然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