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哥”意指姐姐。顯然是出于同一原則,“小弟”是指妹妹,“小叔”和“小伯”是指姑姑,“小舅”是指姨媽,如此等等。
我很早就注意到,馬橋以及附近的地方較為缺少關(guān)于女人的親系稱謂,大多只是在男性稱謂的前面冠以一個“小”字,以作區(qū)分。女人與“小”字永遠連在一起,女人幾乎就是小人。這種規(guī)則與孔子“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之類的古訓是否有關(guān),不得而知。
語言看來并不是絕對客觀的、中性的、價值缺位的。語言空間在某種觀念的引力之下,總是要發(fā)生扭曲。女人無名化的現(xiàn)象,讓人不難了解到這里女人們的地位和處境,不難理解她們?yōu)楹慰偸前研厥闷狡降?,把腿夾得緊緊的,目光總是怯怯低垂落向檐階或小草,對女人的身份深感恐慌或慚愧。
至尊者無名,比如帝王總是享受著“名諱”的特權(quán)。作為這種禁忌語現(xiàn)象的另一面,至賤者也無名。人們對家養(yǎng)寵物,總是給它們命名,叫“小咪”或“露露”或“比爾”。只有對罪囚,才常常忽略他們的姓名,只叫他們數(shù)字化的編號,就像清點貨物。只有對我們極其厭惡的人,我們才會無視他們的名謂,稱之為“那個東西”“你這個家伙”等等,剝奪他們在語言中的地位。所謂無名鼠輩,就是他們的名字在公共生活中毫無用處,純屬多余,使用頻率太低以至可以完全取消。這正像在“文化大革命”當中,“教授”“工程師”“博士”“藝術(shù)家”一類的名字也曾經(jīng)被沒收了。當局并不是要廢除這些行業(yè)和職位,也無意消滅這樣的人。事實上,當局是渴望各項事業(yè)以革命的名義高速發(fā)展的。當局只是有一種強烈的心理沖動,要削弱乃至完全掃蕩這些人的名謂權(quán)——因為任何一種名謂,都可能成為一種思維和一整套觀念體系的發(fā)動。
中國古代以名理學統(tǒng)納一切哲學,任何理都以名為支點,為出發(fā)點,為所有論證的焦聚和凝結(jié)。
馬橋的女人的無名化,實際上是男名化。這當然不是特別稀罕的一種現(xiàn)象。即使歷經(jīng)人性啟蒙風潮洗禮幾百年的英語,只把男人(man)看作人,“主席(chairman)”“部長(minister)”一類顯赫的詞也都男性化,至今仍被女權(quán)主義者詬病。但英語還沒有男性化到馬橋語言的這種程度——女性詞全面取消。這種語言的篡改是否影響到馬橋女人們的性心理甚至性生理,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變更了現(xiàn)實,我很難進一步深究。從表面上看,她們大多數(shù)習慣于粗門大嗓,甚至學會了打架罵娘。一旦在男人面前占了上風,就有點沾沾自喜。她們很少有干凈的臉和手,很少有鮮艷的色彩,她們總是藏在男性化的著裝里,用肥大的大筒褲或者僵硬粗糙的棉襖,掩蓋自己女性的線條。她們也恥于談到月經(jīng),總是說“那號事”?!澳翘柺隆薄瑯記]有名謂。我在水田里勞動,極少看見女人請例假。她們可以為趕場、送豬、幫工等等事情請假,但不會把假期留給自己的身體。我猜想她們?yōu)榱舜_證自己“小哥”一類的男性角色,必須消滅自己的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