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烽火歲月 3

我的中國心 作者:鳳凰衛(wèi)視出版中心


1945年9月9日,顧毓琇以陸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議的身份,出席了日本在南京的受降典禮。典禮之后,他心潮澎湃,即刻寫了一首詩:

受降臺筑紫金山,

八載艱辛奏凱還。

雪盡馬關(guān)奇恥辱,

功成觀禮我隨班。

在顧毓琇看來,參加日本受降典禮無疑是此生最高興的一件事情,“奇恥異辱,至此方可透過氣來”。

然而,勝利的喜悅未能持續(xù)多久,很快,國共兩黨交鋒開始,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全中國再次陷入炮火的糾纏中,經(jīng)濟崩潰,民生艱難,而國民政府卻一意為戰(zhàn),獨裁和腐敗讓國家唯能在存亡之際掙扎。此時的顧毓琇,心里也積累了很多對國民黨的不滿。

顧宜凡:他一直是有一些左傾的,比如說他跟陳誠討論的,要讓農(nóng)民“耕者有其田”、國家要發(fā)展工業(yè)、不能長期無限制地搞訓政等等這些思維,都是有一些左傾的。

顧慰慶:有時候也會議論到國民黨的腐敗,特別是當時在重慶,對孔祥熙、宋子文等四大家族,老百姓也有很多不滿的言論,那他們有時候也會議論到這些問題。

正是這份不滿,讓顧毓琇的心里漸漸有了遠離國民黨的想法,他也并不像旁人一般關(guān)心戰(zhàn)爭局勢的變化、計劃自己的前程。國民黨逐漸敗了,共產(chǎn)黨漸占上風了:1949年春,國民政府行政院遷往廣州;4月23日,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lǐng)南京——顧毓琇并沒有在這些變化面前聞風而動。

此時的他正在上海,因為高燒不退而進入哥哥開辦的醫(yī)院醫(yī)治。很多人都來勸說身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的他隨國民政府南遷,但身體好轉(zhuǎn)之后,他卻留在了上海。他開始做在新政權(quán)下到大學教書的打算。

顧慰慶:他曾經(jīng)表示他不走,說他對國民黨已經(jīng)失望了,而且隱隱約約地講,“共產(chǎn)黨來了,我一樣教書”。而且他在共產(chǎn)黨內(nèi)也有不少學生,都歡迎他留下來。

但顧毓琇最終卻并沒有留下來:“5月9日,我和婉靖及女兒登‘中興輪’從上海到達臺灣基隆。因我身體依然虛弱,又只有極少時間安排旅程,我們所攜物品不多?!?/p>

顧慰慶:后來為什么走呢?據(jù)我所知,國民黨當時有個人叫杭立武(時任教育部部長),這個杭立武代表國民黨當局來找他,說:“你一定要走,你不走的話,要加以制裁。”另一個原因是,他當時是政治大學的校長,他說依照老傳統(tǒng),校長還沒辭掉而他又不在的話,學校的經(jīng)費、教職員工的生活都有問題,他要去辭職,正式地把大學校長的職務辭掉,才能到美國去教書。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他離開了大陸。

但他的子女中卻有三個人都留了下來,這有些出乎顧毓琇的意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