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仍然控制著他們的一舉一動。然而,歷史的天平并沒有偏向他這一邊,1949年,蔣介石搬起來的石頭終于砸到了自己的腳上。三大戰(zhàn)役結(jié)束后,華北和東北兩大解放區(qū)連成一片,國民黨賴以生存的軍隊幾乎消失殆盡。岌岌可危的形勢下,蔣介石又趕緊擺出了和談的面目。
張梅穎:蔣介石看著大勢已去,又來找(他),張群(時任重慶綏靖公署主任,是蔣介石同學、心腹)是四川人嘛,叫他老師,就來求他,讓他再調(diào)節(jié)國共兩黨合作。張瀾說現(xiàn)在是革命與反革命,我絕不再做調(diào)停人了。
在拒絕參加所謂和談之后,國民黨特務(wù)開始秘密謀劃謀害張瀾。
南京解放后,國民黨對外封鎖了張瀾和羅隆基的消息,他們的病房被劃為禁區(qū),荷槍實彈的士兵不分晝夜地輪流警戒。上海解放的前夕,國民黨欲對張瀾和羅隆基下毒手。他們二人被上海警備司令部的隊長閻錦文帶上了一輛小汽車,駛出醫(yī)院。
此時夜已闌珊,上海港的最后一艘輪船起錨待航,警察局長毛森焦急地等待著閻錦文把張瀾和羅隆基送上船。然而押送著“黨國要犯”的小汽車卻并沒有駛向海港,七拐八拐地甩掉毛森派來增援的車輛后,閻錦文的車帶著張瀾和羅隆基來到了上海警備司令部楊虎的公寓。原來,楊虎早已棄暗投明,受周恩來所托,定要護得張瀾、羅隆基二人周全。被毛森派去“捉拿”二人的閻錦文恰是楊虎的心腹,一番小心又緊張的謀劃之后,張瀾、羅隆基二人得救了。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張瀾被推舉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副主席。一代民主領(lǐng)袖,終究為國家謀到了出路。
此后的歲月里,張瀾就住在北京皮庫胡同一個毫不起眼的四合院中。國家安定了,他終于將妻兒接到了自己身邊,享受來之不易的天倫之樂。他們在院中開辟了一塊田地,不種花不種草,倒是恢復農(nóng)民本色,種起了尋常的蔬菜——如許多年,他的家人都如此度日。他的夫人劉慧征身材清瘦,一生操勞,都因為她嫁的男人雖然身居高位,可帶回來養(yǎng)家的錢卻總是太少。
而張瀾,依舊為國事操勞,為抗美援朝、為政治協(xié)商、為土改問題……雖年逾古稀,仍奔走不怠,直到1955年2月9日因為重度動脈硬化和肺炎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身后僅留下一個裝著補丁衣服和襪子的小破箱,盡管他此時的身份,是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梁曉聲:他本不想做官,他完全是在特定的時候,被民眾推出來的。這個人身上很少體現(xiàn)出智慧性,只是默默地體現(xiàn)原則。
張志華:他說他最反對結(jié)黨,他們推舉他,結(jié)果一兜黨派都裝到他兜里頭了。
羅涵先:(民盟里面)要說有才,最有才的是羅隆基;要說緊跟共產(chǎn)黨,是史良;要說道德文章、德高望重,是張瀾。
張瀾一生,從動蕩不安的清末到共和國的建立,經(jīng)歷了無數(shù)艱難和險惡的考驗。他雖然歷盡政治波瀾,卻始終堅持在奮斗的前線;雖然歷任高官,卻一直清廉自愛;雖然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卻以自己的思想和氣度為武器,為國人討得太平天下。如此情操,堪稱國士。
他那一身長衫、銀髯飄拂的形象,也將借著影像和圖畫,永遠留在共和國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