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一分一秒地行進著,郭連江和戰(zhàn)友身后的群眾越聚越多,人墻在不斷加厚、加寬,放眼望去,一眼望不到邊,如同一條靜止的人河。天氣依舊十分寒冷,人們雖然穿著厚重的衣帽,但長時間站在寒天里,自然是寒凍難耐,但聽不到一人跺腳或搓手聲。隨著長安街的禁行令下達(dá),整個長安街空無一車,在郭連江目及的視野內(nèi),除偶爾有一輛警衛(wèi)或警察的督導(dǎo)車駛過外,僅有一名戴著黑袖章的交警站在天安門廣場東側(cè)路與長安街交匯處的長安街中心指揮臺上。此時的天安門前,寬闊的長安街上,恭候著一代偉人的最后一次經(jīng)過。
從北京醫(yī)院到八寶山的幾十里長街上佇立著近二百萬群眾,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抱在手里的小孩,人們都臂戴黑紗、胸佩白花,聞訊趕來為總理送行。大家肅立在寒風(fēng)中,站在街道兩旁默默等待靈車通過。隨著靈車的緩緩而至,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地脫帽志哀。悲痛萬分的群眾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開始抽泣,哭聲由小漸大,由近及遠(yuǎn),街道很快變成哭的海洋。大家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雖然看不見總理的遺容,但多看幾眼他的靈車,對無邊的哀思也是一種最大的寄托和安慰。郭連江回憶說,人們在熱愛總理的信念支撐下,直到最后,完整的隊形始終沒有變、沒有亂。
晚上10時30分,火化結(jié)束時由兩位工人仔細(xì)地把骨灰收集起來,裝入骨灰盒。當(dāng)周恩來的骨灰送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大殿時,鄧穎超在軍樂團所奏的哀樂聲中將骨灰盒抱在懷里,緩慢地一步步登上大殿的臺階,安放在早已布置好的吊唁大廳里,三鞠躬……接下來三天,是群眾吊唁活動?!霸诠腔业竭_(dá)勞動人民文化宮之前,我們便由連隊干部帶隊,到達(dá)文化宮門前至文化宮內(nèi)通往大殿的通道上執(zhí)勤,主要任務(wù)是在外圍保護周總理骨灰的安全,維持吊唁人員進出秩序,防止沒有吊唁證情緒難以自抑的群眾硬闖文化宮大門進入大殿?!惫B江的哨位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南大門門口,他面東而站,這是參加吊唁的人員唯一的入口。
12日早晨起,到勞動人民文化宮吊唁的群眾絡(luò)繹不絕。大家在沉痛的哀樂聲中低著頭,邁著沉重的步伐步入文化宮。哀樂聲伴著哭泣聲,許多人止不住自己的眼淚,還有不少人哭得只能由旁邊的人攙扶著走,還有些人用已經(jīng)濕了的手帕掩著臉。郭連江回憶說:“這天上午,吊唁秩序井然。下午,有些不能吊唁的群眾悲痛地聚集在天安門東觀禮臺東側(cè),我們擔(dān)心人越聚越多會影響吊唁活動,便以理解的心情將他們勸說到天安門廣場。這天晚上,不少人聚在天安門廣場東北角,遠(yuǎn)望著已經(jīng)關(guān)閉大門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放聲大哭,哭聲在寒風(fēng)中飄蕩,我站在文化宮門口的哨位上聽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淚眼蒙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