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遠方的教室 4(1)

西藏的孩子 作者:鷹薩·羅布次仁


開學已經一周多了,但是我們這年的新生并沒有到齊。原來,阿里地區(qū)的學生,沒安排和其他地區(qū)學生一起到成都集合,而是從阿里坐車到新疆,然后從新疆坐火車來北京。阿里的四位同學,經歷了他們這一生頭一回的漫漫路程,歷時近半個月的長途顛簸,終于在國慶節(jié)前夕到達了學校。

次旦給我們三人借了一個小皮球,說沒事兒了到操場上去練球。他說:“男生不會踢球,那完了。”我也不知道“那完了”是什么意思。小學時,學校也上體育課,但我們只會打籃球,不會踢足球,有足球也是當籃球打。這里的學生愛踢球,的確令我驚奇。下午一下課,幾乎操場上全是來運動的學生,除了兩三個玩籃球的,都是踢足球的。

一天下午,老生們還在上課,新生還沒有開課,很閑在。我們三個拿著皮球來到了操場,操場很大,我們在操場一角隨便玩兒了起來。我們就這樣玩兒著,這時有個學生來叫我們,是我們的宿舍長,他是從日喀則來的。他說:“東老師讓學生趕緊回宿舍,要發(fā)皮鞋,統(tǒng)計號碼。”當然了,他是用藏語跟我們說的,只是“東老師”三個字用漢語而已。到了學校沒幾天,我們也開始學著老生們漢語和藏語夾雜著說話。是有些不漢不藏的,但是來自西藏各地區(qū)的同學,因方言有差異,所以這樣子說話反而容易溝通。聽他說要發(fā)皮鞋,我們很高興,甚至有些不相信。路上我緊跟著他:“真的是給每人發(fā)皮鞋?”“是??!趕緊回去吧!”他的回答斬釘截鐵。我們高興壞了,一路狂奔。我在想,會不會發(fā)那種黑亮的尖頭皮鞋?我還大膽想象著每人發(fā)一雙長靴也說不定呢。

那曲,位于我們所說的“羌雜堂”,從字面來講,是指北部的草原。我對西藏,除了自己的老家,其他哪里都不熟悉,對藏北牧區(qū)的印象,那還是來自小學漢語文課本里面的插圖。牧民們穿著厚厚的皮襖,溫暖而笨拙。我們老家也有牧民,他們卻穿著牦牛的毛織成的氆氌,方便而實用。來自那曲的建曾,睡在我的下鋪。沒有分班之前,我們按照生活號碼安排在一個宿舍。各個地區(qū)的學生都有,建曾雖然沒有穿著皮襖來北京,但是他的老鄉(xiāng)才旺熱旦卻是穿著我在插圖上看過的皮襖來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