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試圖消滅或否認恐懼的存在,而是溫柔接納(1)

一只貓的生活意見:不要和你自己一般見識 作者:魏棻卿


恐懼,源自于人類生存的本能,也是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遠古時代,人類的防御能力不比當今,強烈的危機意識,幫助了我們的老祖先得以代代存留至今。

恐懼,也激發(fā)了人類的驚人創(chuàng)造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xiàn)在的房子普遍都設(shè)置有火警感知器,這樣的科技發(fā)明,正是因為人們害怕房子會突然失火,導致身家財產(chǎn)全都付之一炬。

基于恐懼所帶出來的行為模式,并沒有錯。爭議的部分在于“合不合時宜”?最快的檢驗方式就是,看看自己對于當前事件的認知跟反應(yīng)是否合理。

例如有些人曾經(jīng)在感情中被背叛過,日后只要碰到條件類似的對象,即使心動也不敢投入新感情,因為害怕再度受傷。也有人會干脆選擇一個條件不符理想,但至少“感覺”比較安全的對象來交往。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相信每個人也或多或少都曾在感情中受過傷,造成恐懼。一般來說,負面經(jīng)驗發(fā)展出來的“恐懼響應(yīng)模式”,會讓人對感情變得更為謹慎,這是好事。但若因此影響到擇偶標準,則又顯得太過了,顯示這樣的模式已經(jīng)不合時宜,需要進行調(diào)整。

照理說,在決定要不要跟新對象交往之前,通常會先相處一段時間,再從中評估彼此是否合適;但對于一個曾經(jīng)被背叛過的人來說,光是跟對方相處看看,就是一個很大的冒險。拒對方于千里之外的結(jié)果,就是可能因此錯過一次幸福的機會。

另一個可能引發(fā)恐懼的因素是:自我概念低落。通俗一點的說法是,沒自信。

一個自我概念低落的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好。即使從客觀條件來看,相貌堂堂,工作、學歷、收入等也都很不錯,仍主觀認定自己不夠好。甚至因此延伸出許多非理性思維,像是覺得自己配不上誰、沒資格當誰的好朋友、不配過更好的生活。

放眼生活周遭,還真有不少人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是天生的勞碌命,只要日子稍微過得平順或優(yōu)渥一點,便惶惶不安。為了撫平內(nèi)心的認知失調(diào),只好無事生事,不斷在生活中給自己制造難題,以便符合原先的自我概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utoforsalebyowner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